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07的文章

花樹下

謝宇威 -〈花樹下〉 花樹下 你識聽過無? (花樹下,你曾聽過嗎?) 花樹下 頭擺種著靚靚介樹 (花樹下,從前種著美麗的樹) 花樹下 你識去過無? (花樹下,你曾去過嗎?) 花樹下 頭擺開著滿滿介花 (花樹下,從前開著滿滿的花兒) 人係行過去 該紅紅白白介花(人若打那兒過,那紅紅白白的花) 就跌落你面前 跌落你肩背 (就掉落在你面前,掉落你背上) 跌落 你腳下 (掉落 你腳下) 花樹下 有一間藍衫店(花樹下,有一間藍衫店) 花樹下 有一個老師傅(花樹下,有一個老師傅) 做過介藍衫 著過介細妹仔 (他做過的藍衫,穿過的女孩子) 就像該門前花 (就像那門前花) 來來去去 毋知幾多儕 (來來去去不知有多少) 花樹下 (花樹下) 花樹下 你識聽過無 花樹下 你識去過無 最近為了要用「客家桐花祭」來寫個三、四千字的作業,開始在網路上搜尋關於油桐花的資訊。偶然在一段影片中聽到了記憶中的旋律,也就是這首〈花樹下〉。我記得那是之前看電視時,偶然轉過客家電視台時所聽到的。我試著要去尋找那段MV,可惜網路上似乎沒有人留著當初在客家電視台播放時的片段,找到的只有這個不完整的斷簡殘編。 就主流媒體所使用的語言來看,相較於絕對強勢的國語(普通話)和鄉土劇中較常聽到的閩南語而言,客家族群在這部份確實是弱勢的。我這麼說可能不慎公平,因為台灣的十幾個原住民族在原住民電視台所分配到的時段更少,客家人起碼還有個獨立的客家電視台在運作。不過這些都不是這次作業所要關注的重點,解構客家桐花季的元素並將它們重新詮釋才是我的目的。 目前台灣許多產業文化或文化產業,都背負著「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包袱。用難聽點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將文化包裝成一個高價值得商品,把單純的商業行為賦予高尚的文化價值。劉乃瑋(2004)就曾針對台灣鄉村地區的「造節運動」進行研究,在討論到商業機制的運作時,卻發現幾乎所有的節慶都變成商家與攤販的嘉年華會,完全背離了原本應該賦予的文化意涵。從這個觀點出發,油桐花是不是也消失了?成為由桐花相關商品上的一種象徵符號? 如果在YouTube上找到的影片〈 中華電信-桐誌 〉的記錄是正確的,那麼客家村落迄今仍然保有那麼多油桐樹的原因在於,日本人只想要梧桐而不是油桐樹。而油桐樹的作用,也不過是作為船底防水之用而已,對日常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何以它的花(油桐花)會成為一個這麼獨特的象徵符碼,成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