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咖啡的誤讀

Coffee Readings (DSC_9030)

談論咖啡以及咖啡文化的書籍,都不免對咖啡的起源作一番論述,不僅要確立咖啡的歷史脈絡,更重要的是讓這個脈絡合理化,讓這個咖啡傳說有憑有據。這項工作便落到文獻的考古上頭。追尋咖啡的起源,幾乎等同尋找咖啡文字的蹤跡。

最近閱讀了幾本論述咖啡文化的書籍,儘管有些許出入,都將發源地指向十五、十六世紀的阿拉伯與衣索比亞一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這種說法,因為文獻所記載的就是這樣,你所能找到的文字記載就只有如此而已。或者你可以說,這是西方文獻所能找到的文字記載,因為這些地區是最為鄰近歐陸的區域。由於氣候的關係,歐洲確實不會是咖啡的起源地,但是卻不能排除其他熱帶地區有過咖啡樹的可能性,就如同Nassim Taleb所指出的「黑天鵝問題」(Black Swan Problem)。

這個詞彙出於十八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他以黑天鵝為例子,說明僅憑藉觀察結果來歸納推則,根本無法行得通。根據後人所稱的「休謨問題」(Hume's Problem of Induction),休謨問道:我們要看到多少隻白天鵝才能推論,世界上沒有黑天鵝、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數百隻?還是數千隻?我們實在不知道。(休謨所謂的「黑天鵝」並不是假設的比方:在發現澳洲之前,大家都以為世界上只有白天鵝。直到看見第一隻黑天鵝,人們才破除此成見。)
---《長尾理論》, p. 156


然而我們還是一窩蜂地投向阿拉伯與衣索比亞的懷抱。我們總習慣要有個依據、有個基礎,讓接下來的故事能有個根據。卻往往忽略了「許多咖啡都因為矛盾及文字誤用,而衍生至今人們所熟悉的名稱」[1]。

並不是每個地方都使用「咖啡」這個字眼,有些用quawa(酒)、甚至用茶,以及其他詭異的稱謂來稱呼「咖啡」這個東西。同時,由於文字的模糊記載,甚至無法確定這些像是「咖啡」的東西就是現在我們稱的「咖啡」。在這邊,咖啡似乎不是植物學上分類的物種,只是口語上的稱謂,只是文獻上的閱讀。

『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以一本名為《誤讀》的小書,展開了風趣且精彩的「誤導」。或許用「諷刺」會更加妥當,艾可在書中戲弄了原作,以扭曲的觀點重新組合素材,讓《誤讀》中的各個小篇章都精彩萬分。

作者、讀者與文本之間,向來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現代文學理論裡,『誤讀』(misreading)是一種創造性的校正,每一個讀者透過『讀』而再次詮釋了作品,透過『讀』而參與了作品的再創造。然而,再閱讀的過程中,『過度詮釋』的情形卻一再發生......
---〈誤讀〉, para. 1


當閱讀變成誤讀,對於作者與讀者都是種自由的解脫。就作者而言,他再也不必為作品的權威性花費心思;至於讀者,在與文本接觸的瞬間,他就逾越了旁觀者的角色,化身成為劇中的主人,不再需要聽從作者的號令。

如果說咖啡是種閱讀,是個詮釋的過程,那麼過度詮釋的誤讀也就不必要大驚小怪。誤讀可能導因於文化差異,可能肇生自誤解,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創造發明。可是,這卻產生了當前繽紛的咖啡產品。

當你看到咖啡擁有各種特殊的名字時,別訝異,它可能源自於:(1)一個老舊的咖啡生產國或省份所改的名稱,(2)一些新國家的名字,如一九五○年代剛獨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3)誤稱:如來自於葉門的摩卡咖啡,摩卡原只是當地地名,現已成為咖啡的種類及品牌。[2]


品種、地名、特色等等,排列組合後都能成為咖啡的名字。追根究底,西方人,或該說是西方文獻的記錄人,用他們熟悉的西方文化與語言來理解其他未知的文化,讓這個命名的體系全然錯亂,使得那些名稱脫離了原本的生活脈絡。

用艱澀的理論來討論,可以把現象說得很清楚,可是似乎相當難懂。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把自己當成外星人探險家,來到全然陌生的地球,用你獨特的方式來觀察地球的一切。我相信這一定很好玩,因為艾可就在《誤讀》中,扮成了一位外星人學者,在地球進行考古研究。他在《誤讀》第二段的〈斷片〉中,還幽了自己一默:

柯巴桑也找到一本書的書皮,很顯然是有關於園藝的論著,名叫《玫瑰的名字》,是個叫艾奇或艾同的人寫的......(書皮的上半截很不幸被撕破了,所以無從得知作者的確切名字。)我們不可忘記,那個時期的義大利科學顯然在基因方面有很大突破......這是我們從一個裝某種改良種族的藥品的盒蓋推斷出來的,上頭只有『使白色更潔白』等字樣......。
---《誤讀》, p. 29


那個所謂的「盒子」是漂白水的包裝,而《玫瑰的名字》則是艾可自己的小說,裡頭寫的是精心策劃的謀殺案件,根本和園藝毫無關係。

用艾可做例子或許太老了,現在來看看現在的年輕人怎麼玩。部落格wonderV上有一篇文章,名為〈地球沒想像中危險,不過地球人真的很怪〉,就用外星人Boss的角度來看奇怪的地球,把一些日本的日常生活描繪成奇特的景象。台灣也有類似的廣告創意,像是宇宙人樂團為Nokia拍攝的廣告,鎖定地球上奇特的音樂現象:人們會追著一種會唱歌的車跑。沒錯,就如同你所想像的,那就是唱著「給愛莉絲」的垃圾車。



艾可這位老先生早在六、七○年代就在玩了,我們卻到網路時代才開始,可見得他真是大師級的人物。可惜《誤讀》這本書不在手邊,只能上網搜尋相關的文字,要不然裡面會有更多好玩的故事可以發掘。

現在這個時代,用咖啡的戰國時代來稱呼,一點也不為過。各式各樣的品牌,各種咖啡達人紛紛出籠。精品咖啡的調製方法,每個達人講的可能都差不多,甚至還有杯測的標準作業流程,可是每個人的口味卻差很多。

你可在啜飲的過程中,不斷地詮釋那杯咖啡,加上當時的心境,加上氛圍,再加上一些搞怪的創意。當你在閱讀這杯咖啡的時候,也能有「誤讀」。或者,乾脆把你自己當成外星人,好好 Kuso 一下。



[1] Rosen, D. (2000). 我的最愛 Is Coffee (劉文雯, Trans.). 台北市: 角色文化. p. 45.
[2] 同上註。

留言

熱門文章

差不多食譜:手工巧克力餅乾 Chocolate Cookies

又是手工餅乾,最近一連出了兩份餅乾食譜,這個「手工巧克力餅乾」已經是第三份了。會不會有更多呢?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是肯定的。 要怪就怪這個陰鬱的冬季雨天,哪裡都不方便去,也懶得出去。餅乾櫃空在那邊已經很久了,雖然有時候會嘴饞,但也沒有迫切去補貨的必要。反正經常開伙,平常該有的材料都會有,自己弄個成分完全透明的零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再說,用烤箱進行烘焙時,房間會變得比較乾燥,也比較溫暖。在夏天是個折磨,但到了冬天,這種感覺還滿不錯的。 話不多說,開始進行這一道「手工巧克力餅乾」的準備工作。

差不多食譜:壽桃 Birthday Bunns

「壽桃」可不是老人家生日的專利,小巧玲瓏的壽桃超級受到小朋友歡迎,直說「好可愛喔!」其實壽桃就是一種造型饅頭/包子,只要掌握了這些方法,要做其他的造型都沒問題。

【豐原大蔥】免揉大蔥佛卡夏 No-knead Leek Focaccia - 差不多食譜

「豐原大蔥」的第二道食譜,就做 大蔥馬鈴薯濃湯 那篇提到的「大蔥佛卡夏」,而且用的還是懶人的免揉方法。不光是麵包,這份食譜還有一個衍生的副產品「大蔥油」,靈感來源就是蔥油拌麵。接著就來看看我是怎麼做的吧! 「大蔥佛卡夏」差不多需要這些材料:(20cm鑄鐵鍋) 豐原大蔥 ...... 1根 橄欖油 …… 適量(150ml左右) 高筋麵粉 …… 200g 鹽 …… 2g 酵母粉 …… 2-3g 水 …… 180-200g 「大蔥佛卡夏」差不多是這麼做的: Step 1. 製作「大蔥油」 說來你可能不相信,製作「大蔥佛卡夏」的「大蔥油」,靈感竟是來自於蔥油拌麵。但是大蔥油製作時需要人在旁邊顧著,而且炸過的大蔥也會拌進麵團裡面,正式製作佛卡夏前就先把這個大蔥油做好。 用小蔥製作蔥油的時候,只有切段丟進油裡去炸。可是我打算把炸過的大蔥一起揉到麵包裡,大蔥纖維比較不好咬斷,就先用刀子給它切碎。要注意的是,這裡我只用蔥白,以及稍微有點厚度的蔥綠,也就是蔥白和蔥綠交界那邊。 接下來,把切碎的大蔥放入鍋中,並倒入橄欖油,用中小火慢慢去炸大蔥。我不想要麵包裡黑黑的,所以炸到大蔥變軟,香味散出,顏色稍微黃一點的時候就可以關火,並將炸過的大蔥撈出放涼。 剩下的油就是大蔥油了,留下來炒菜、拌麵都很不錯。 Step 2. 製作佛卡夏麵團 拿個大碗,倒入高筋麵粉、鹽巴、酵母,再加上水攪拌成團。不用揉,只要成團就可以。 Step 3. 拌入大蔥發酵 往麵團中放入炸過而且放涼的大蔥,用湯匙或筷子拌進麵團。如果你的大蔥瀝的比較乾,再多補一兩匙大蔥油進去。當然,我這種差不多的作法,盛大蔥的碗底就差不多有一兩匙大蔥油了,整碗直接倒進去就好。 拌好後,找個蓋子蓋起來,室溫放一兩個鐘頭進行基礎發酵。也可以直接放進冰箱發酵,隔天再拿出來處理,就像其他的免揉麵包一樣。 Step 4. 移到烤盤 發酵完成,就可以把麵團轉移到烤盤上。我懶得洗鍋子,直接拿炸大蔥油的那個鑄鐵鍋當作烤盤來用。先在鑄鐵鍋(烤盤)底部抹些油,再灑些鹽巴,這樣麵包烤好之後表面就可以咬到一點鹹味。 接著就把麵團直接搬到烤盤,淋點大蔥油,開始用手指戳出佛卡夏特有的孔洞。操作之前記得洗手! 戳完孔後,切點蔥綠用大蔥油泡一下,均勻放在佛卡夏表面,並稍微壓進麵團裡。最後往表面再灑些鹽巴,同樣是在表面就可以嚐到些許的鹹味。這樣,就可以準備烘焙了! 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