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國中的時候曾經到過歐洲,但那次的行程多圍繞著法國周邊的國家,始終沒有機會踏上英國。這次藉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舉辦的研討會,終於有機會接觸到英國的街道,能親眼看看哈利波特的故鄉。只不過,雖然在曼徹斯特(Manchester)待了三個晚上,卻只有半天左右能到市中心逛逛。這趟旅程的主要目的是研討會,所以先把研討會的一點點想法寫下來,市區遊覽的那部份等照片整理出來再一起寫。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事實上是個相當封閉的學術社群,與會的研究人員與社群成員幾乎全部都是英國白人。仔細翻了研討會的手冊後,與會的東方人還真是少,台灣更是只有我和我老闆兩個人,大陸好像沒人去,剩下的大概就是日本人和新加坡人。
今年英國地理學會的年會從八月26號到28號,為期三天。我的班機在研討會的第一天清晨才到,所以先旅館櫃台寄了行李之後,到會場時第一個session已經剩下一兩個報告人了。不過,我還是想辦法去聽一點點別人的報告,看看這邊的研討會到底都是用什麼樣的形式進行的。
其實,英國地理學會辦的研討會不像台灣那麼樣的重視形式,一切都很隨性,而且包容性滿大的。先從服裝上面來看好了,台灣的研討會即使不用穿得很正式,襯衫卻是少不了的。可是你在那個會場,不管是報告人、主持人都穿得很生活化,很多都是直接穿著T恤、牛仔褲、球鞋就上去了。我本來也想這樣穿,但是那邊的十幾度的氣溫讓我不得不穿著那件西裝外套,要不然我馬上就感冒囉。而在語言的應用上,也不是硬邦邦的形式用語,不需要特別去參考什麼實用英文會議手冊,只要用平常在聊天那樣的語言來報告就行了。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包容性。其實英國本身就已經有很多腔調,從機場到旅館的這趟路上就讓我稍微見識到了。到了會場後,有更多來自歐陸其他非英語系的國家,每個人講的英文都有點怪怪的,文法也不見得很正確。不過,在這邊這點小小的語言問題似乎不構成障礙,大家對這點很友善。可能是他們平常就已經習慣各式各樣的英文腔了吧!
第三個我想來談談研究的類型,特別是方法論的思考這部份。台灣的研究有很大一部份的人認為,應用數量化或是教科書上標準化的質化研究法才是個嚴謹的研究。毫無疑問,台灣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相當大,所以非常想要去強調「客觀」「科學」的做法。然而,在人文的研究上,做法常常和台灣習慣的這套相反。從研討會選出的主題就可以看到,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相當偏重人文這部份。他們很喜歡說故事,在我聽的那幾場當中,幾乎所有的研究就是去說個故事。要把故事說得有趣,除了主題要有趣之外,文筆也要有一定的水準。然而,這樣的研究很可能沒有平常研究法裡面說的「客觀」,畢竟這在方法論上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這邊人文取向很我使用的取徑非常類似,根本不需要多花力氣在方法論上爭吵,可以直接切入主題。對我來說,這邊的研究根本就是天堂。
最後來談談自己的報告。事實上,這是我第一個在國外的報告,讓我非常的緊張。如果是用中文來講,我已經可以很放鬆的和聽眾開玩笑,但是用一個比較陌生的語言報告,畢竟還是有點障礙。前面沒提到,這邊的研討會非常能夠接受拿個講稿低頭念到底的報告方式,我雖然也寫了講稿,但受限於台灣不能照著講稿念的報告方式,到最後還是脫稿演出。好在,從他們問的問題上來看,他們還是能從口語的報告和投影片的圖像資料中抓到我想表達的主題。報告後遇到一個義大利在英國做中國研究的學者(真是個奇特的關係),他對我使用布希亞(Baudrillard)的超真實(hyperreal)這種做法相當感興趣。看來,這種超真實的研究還真是相當有趣。
我的報告被排在最後一天中午,所以等到報告結束,終於可以放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觀光了,只能匆匆走訪曼徹斯特看起來比較特殊的建築物。不過拍完照之後,所有的店也都關了,根本也不必費心去找紀念品。隔天的飛機又是一大早,於是,這趟來匆匆去匆匆的英國行就此結束!
回來之後,我覺得英文能力還是要持續加強。不過要加強的不是學術上的字彙,自己領域的專業英文我們完全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平常的會話和應付那堆奇怪的腔調。所以可能要去找些有奇怪腔調的影集來作聽寫練習,這樣的能力才有辦法進步吧!
相關文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