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7的文章

Tour de France: 數字會說話

將近一個月的環法賽終於結束了!但環法賽不光只是項競技運動而已,也讓我們從數字來看看環法賽,就先從賽事的數字來看吧。 3569.9 km 189 Riders 20 Stages 1 Winner 這漫長的比賽總距離長達3569.9公里,分為20個分站進行。開賽時共有189位選手參賽,但完成全程比賽的選手只有141位,當中更只有一個冠軍。當然,環法賽的精采讓全球的車迷都為之瘋狂,更為法國帶來了諾大的商機。接著就來看看 官方網站 運用影片介紹的幾個數字。 2400 Vehicles 4500 Persons 1300 Hotel Beds 189 Rriders 280 Staff Members 23,000 Police Officers 1710 Journalists 617 Media 185 Countries 3200 Hours Coverage 3.5 Million Visitors 37 Partners Between 10-12 Million Spectators 一個車手參賽,背後可能就需要兩三個工作人員支援,像是在賽事中看到的機械師、補給車的司機、按摩師等,加上大會的醫生、裁判等,所以環法賽中除了主角自行車外,還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車輛。這群人在環法賽期間,至少會在沿途進行住宿、食物方面的消費;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帶來的觀光客。 由賽事轉播中夾道觀戰的民眾,可以想見觀光客的人數有多少。根據影片中所提供的數字,到場參觀的人數約有350萬,想想這350萬人將為法國帶來多少觀光收入。此外,環法賽的路線規劃也都穿越了法國著名的地標,直升機也都在比賽空檔特寫這些景點。在全球一千到一千兩百萬名觀眾的面前,正是最好的置入性行銷,也為法國提供許多潛在的觀光客。 如此一個高知名度的大型單項運動競技,其規模或許無法與奧運會相提並論,但環法賽只有法國能舉行,也只有在法國才稱得上環法賽。環法賽的「黃衫」成了無可替代的品牌,即便是LV、Channel、Prada也無法取代其地位。巴黎的凱旋門,也名符其實的成了迎接選手們凱旋歸來的地標,為傳統又增添了新的意義。

驚心動魄的環法賽

萊法墨(Levi Leipheimer,探索頻道)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單站(第19站)勝利,伊凡斯(Cadel Evans,預言家)把差距從 1:50 縮短到 23 秒,位居單站第二,而康達多(Alberto Contador,探索頻道)則保住了黃衫。( 交通電視台,劉宏一報導 ) 除了四年一度的奧運之外,我幾乎沒看過其他的運動轉播。今年運氣很好,一退伍就考上博士班,不必像其他人那樣汲汲營營的尋找工作,在開學前也可以輕輕鬆鬆的過個暑假。暑假的消遣,自然就是在家觀看比賽啦! 感覺上今年的民視很像無線電視的運動台,不僅轉播了當下台灣最紅的大聯盟賽事,更在我環島之後轉播自行車界的年度盛事--環法賽。身為不願接有線電視的我,真的是相當感激民視的轉播工作,如果能再轉播F1的話就更完美了。不過他能連續轉播為期三個禮拜的環法賽,在缺乏自行車運動轉播的台灣,已經讓我感到十分的滿足。 環法賽是為期三週、總距離超過3,000公里、完全依靠人力進行的自行車競賽。雖然器材的優劣也會影響比賽結果,但比起汽車、機車,自行車這種長距離的賽事最重要的還是選手自身的能力。今年的環法賽對禁藥查的特別嚴格,對於車手也以高道德標準來要求,所以Astana與Cofidis車隊就因其中有車手服用禁藥,被要求全隊退賽。在第16站拿下單站冠軍的黃衫車手,也因說謊而被車隊開除。 本站(16站)的比賽,在賽前、賽中以及賽後都各有一顆震撼彈。昨天的休息日維諾庫洛夫(Alexander Vinokourov,亞斯塔那)被公佈在第十三站個人計時賽使用輸血的方式作弊,而被要求整隊退賽;在今天的比賽當中,義大利車手莫蘭尼 (Cristian Moreni,可菲迪斯)被驗出在第十一站使用興奮劑睪固酮,而可菲迪斯車隊整隊退賽;拉斯慕森(Michael Rasmussen,羅伯銀行)拿下本站勝利之後,羅伯銀行車隊隨即將之開除,原因是他說 了謊話,原本報備六月份在墨西哥訓練,卻被人在義大利發現。因此目前黃衫是由總成績第二名的康達多遞補,而這股整肅之風未來還有沒有進一步發展仍待觀察。( 交通電視台,劉宏一報導 ) 這也是環法賽詭譎多變的賽況。長達三個禮拜的比賽,當中有許多想像不到的狀況發生,當中有撞到狗的、摔出護欄外的、還有因摔車讓褲子破掉而露出半個屁股的,許多好手就因為這些意外狀況而與獎項絕緣。為了要知道環法賽的預測,我跑去久違的書店買了

還是爬不上去

不知道哪跟筋不對,今天竟然幫我環島的戰馬作了番小小地清潔。清完之後出門讓它活動活動,卻遇到下雨。結果,一個半鐘頭後回到家裡,車子又恢復清潔前的模樣。事實證明,我根本是白忙一場。 廢話說多了,現在就切入正題吧。最近我騎的路線都只有一條,就是由虎尾到斗南,接縣道158乙至湧光,然後在依體能決定要不要往山上爬。選擇這條路線的原因很簡單,路旁的樹木比較多,在這種大熱天騎起來會比較涼快。其實旁邊那條158甲也有同樣的條件,只不過中途會經過養牛的酪農區以及很多豬圈,氣味聞起來不太舒服,於是選擇就只剩下一個。 騎乘時間:2:21:56 最高時速:37.6 km/h 騎乘距離:46.72 km 平均時速:19.7 km/h 今天遇到下雨,騎起來還滿涼爽的,到永光後就繼續往上爬,預定的進度要繞過桂林,從華山下山。當然,最大的難關依舊是劍湖山前面的陡坡。經過那麼長時間的休息,自然得要一口氣就騎上去。以往我在攻這個上坡時,總會在山腳下休息一陣子,等呼吸與大腿調適好了,才開始爬坡。不過今天在永光的7-11稍微躲了一下雨之後,就一路往上騎,結果爬到劍湖山之後,人就快虛脫了,自然也沒辦法完成預定的進度,就從劍湖山折返了。 在雲林縣要練習山路,也只有古坑鄉這個選擇。林內鄉雖然也有一點點山,只不過距離比較遠,光是騎到林內就快沒力了吧。最近的天氣太熱,我都懶得出去運動,果然體能有下降,得在找機會訓練才行。 不過今天在騎車的時候,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鄉下的魅力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回答,就是尋求一種不同於都市的「異國風情」。從眾多的統計數字來看,被稱為鄉下的地區產業多以農業為主,這的確與都市重視商業的產業型態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單從產業絕對沒辦法突顯鄉下的魅力。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說,不是每個人都為了親近農業才到鄉下去的。更多時候,他們是為了去「消費」才下鄉去,至於消費的是什麼,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 當我考上農推博士班後,二舅給了出了一個滿大的問題,他讓我去弄一個Taiwan Aggies的社群。目前我就在考慮該社群中需要注意的主題,而「鄉下」這個概念絕對是相當重要的。截至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清楚的概念,就趁著空閒時間好好想想吧。

樂高Pause,物理實驗Action!

從大學開始,我做過的臨時工一直都很奇怪,這兩天也不例外。原本該是我老爸獨立完成的工作,卻被他發現我都在家裡睡覺,只好被半強迫的帶到現場去。 工作地點在台中沙鹿的一所完全中學,其實就在童綜合醫院後方;工作的內容則是拍攝物理實驗的短片。說是物理實驗,不如說是生活智慧王的無用版。所有的實驗內容都是再淺顯不過的,如光的折射、反射、動能與位能轉換等。這種話由念過台大的學生來說一點公信力都沒有,不過高一的學生沒有這麼笨吧!反正這就是工作,就算覺得無聊還是得做。底下我來談談兩天的工作情況。 兩天內,我們總共拍了22個實驗。其實光是場地佈置就花了整整半天的時間,所以實際拍攝的時間只有一天半。不論是攝影師、出現在鏡頭前的講師、以及出版社代表,大家的拍攝經驗都是零。在大學時代拍過幾組作業的我,反倒成了當中經驗最豐富的一員,也害我兩天都精神緊繃,回到家倒頭就睡。我們的拍攝作業也就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一邊摸索一邊緩慢的進行著。 先來看看工作場所 在經驗不足的狀況下,溝通成了最常出現的活動 「會做不見得會示範」,在拍攝的過程中,又想起曾經在課堂中出現的討論。有很多餐廳大廚的手藝都是頂尖的,但進到鏡頭前,表現反倒沒有阿宏來得精彩。癥結點便出現於阿宏能在做菜的同時,兼顧鏡頭與口語講解,達到真正的一心多用;但那些手藝頂尖的師傅們,卻只能專心在做菜上。這次負責是犯的講師在這方面有點問題,而且表情、動作、用語都感覺相當僵硬。如果有人看完錄影帶還能醒著,我真的對他抱持著十二分的佩服。 別的不談,就簡單的說說口語表達上的問題好了。從器材介紹到實驗過程講解,感覺就像自己在閱讀食譜。我試著從回憶中摘錄一段逐字稿讓大家感受一下現場僵硬的氣氛。 實驗名稱,掉不下來的水。 實驗器材(停很久)塑膠杯(停很久)西卡紙(定格) (拿著水杯翻轉) (停很久)噫,水不會掉下來。 (又停了一陣子)同學們想想看為什麼會這樣。 整個語調都是平的,聲音沒有起伏。因為不是什麼偉大的實驗,劇情也不可能會有張力。好在每個實驗大概兩鐘左右就可以結束,應該還在正常人能夠忍受的範圍之內。不過聽了兩天,越聽覺的越無聊,好在我已經脫離高中生的生活囉。 已經寫不下去了,最後就看看兩個幕後花絮吧!其他正式的內容是出版社要的,不方便公開。 幕後花絮#1:到底效果是什麼?看不出來耶! 幕後花絮#2:搞不定器材

LEGO動畫:實驗片

樂高積木,佔據了許多人的童年回憶。1997年10月,我好不容易將它們封箱,擺放到家中不顯眼的角落。十年後,我又重新打開了箱子,運用同樣的樂高創造不一樣的故事。這還只是個實驗,成果將在近期做出來。我不喜歡拖太久!

花生。。。機器種的

很無趣的標題吧!可是叫我們這種業餘中的業餘農民用手工去種,想太多了!用比較輕鬆的機器來種植,才符合我們的需求。不過就這麼寫太過無趣,接下來就用我的手法來創作囉! 下午五點半,接到種花生的電話:「喂!蘇老師喔!差不多二十分鐘以後去你們田裡種花生。」接到這通電話就如同聽到警報發佈般,全家人馬上停下手邊的工作,飛快地把花生搬上車,頭也不回的往田裡去。那時我還在研究伍佰〈台灣製造〉的歌詞與時間,也不得不停下手來支援花生搬運。誰叫我是男的! 這時天空飄著烏雲,雨滴也打在車窗上,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種。雨下太大的話,機器會陷到土裡面。不要看花生機的輪子那麼大顆,它還是會有爬不出來的時候。好在地沒有溼,花生機也可以順利的開下去種花生。 對很多沒看過花生機的人,趁著這個機會讓你們看清楚。先給你們看幾張清楚的照片,後面再讓你們欣賞手機拍的工作畫面(忍忍吧,除非有人要贊助我攝影機)。 花生機的前半段其實是曳引機,一台多用途的農業機械 後頭再加掛種花生的用具 當然,沒整理過的田地不可能這麼平整。種花生通常是兩組人馬一起,必須先有一組整地,之後再開始花生的種植。沒有整過的地土壤太硬,花生掉不到土裡,會導致無法順利發芽生長。所以囉,你們看到的那片地已經犁過了,花生機也才能下田耕作。至於整地的機器,長得和花生機差不多,有機會再拍給你們看。現在就來看看花生機的運作過程吧。 首先,得先有花生才能種 接著就是在田間來回的奔馳 我拍了一段花生機工作的實況,沒看過的參考看看 比較常做事的那些人,聽到聲音就知道是什麼機器在運作,也大概知道在種什麼農作物了。我的功力完全不夠,現在認得的機器也沒幾種。不過機器並不是萬能的,花生機駛過後還有一項必須以人工完成的工作,整理田裡的水道,也就是我老爸在下圖做的事。 種花生還是需要水淹的。機器雖然會挖出長直的水道,但是交錯以及靠近邊緣之處仍舊無法顧及,所以剩下的那些就得以人工進行。所以在機器離開後,我們還一直在田裡待到天黑才能夠回家。當農夫還真是累阿!那些想要加入農夫時尚的都會族群,你們好好考慮考慮。

六月初十,大暑

看到節氣名稱出現,應該可以猜到我談的是農曆吧!至於猜不出來的那些人,如果是外國人就算了,若是中國人就得好好增加點常識,以免被別人笑。不過用「中國人」似乎並不恰當,看看 聯合報7月22日的剪報 再繼續說吧! 教育部委託台灣歷史學會所做的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報告最近出爐,包括國劇改為中國京劇、「國父孫中山先生」簡稱孫中山先生、「國字」改為中國文字、「古人 說」中的古人變成中國古人,六月初已提供各教科書出版社、編纂者未來編輯時參考,國立編譯館強調沒有約束力,教育部長杜正勝也否認要「去中國化」。 所以到底要用什麼詞比較精準呢?「國人」?「華人」?「有農曆素養的人」?我不想搞得那麼複雜,這不是政治相關的討論,大家看得懂就好了。 本篇要呈現的重點是「大暑」這個節氣。依據農委會給的 節氣資訊 ,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大暑要熱透,才有好年冬」,亦 表示大暑之炎熱,及象徵四時運轉應有其分。「熱」,是我今天的感想,是一個很強勢的主觀說法。既然如此,就來看點客觀的新聞報導。 東森新聞的報導 指出,台北市於21日氣溫達到38.6度,平了七月份史上最高溫的紀錄。不僅是台北市而已,全台幾乎都籠罩在高溫的陰影下, 中時電子報 引用氣象局的觀測資料指出, 昨日(22日)各地最高溫由台北市中午十二時十八分出現的三十八度拔頭籌,其次是台中三十五.一度和新竹三十五度,其他地區普遍三十三、四度。 這麼熱的天氣,在南台灣更是可怕。 TVBS記者李葆仁 便這麼說:「現在高雄市的溫度是32度,不是全台灣最高,不過因為少了雲層遮蔽,高雄的紫外線指數飆破全國。」高雄小港的紫外線達16級,早就破表了,只要在戶外超過15分鐘,就有可能被曬傷。不僅是人,車子也受不了高溫,連 車窗玻璃都爆裂 了。 這麼高的氣溫是正常的現象嗎?相信高爾(Al Gore)不會同意這樣的說法,為此,他甚至拍了一部紀錄片《 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來呈現這個愈發嚴重的全球暖化問題。以下便是該紀錄片的片段。 我們坐在一枚定時炸彈上面,如果全世界大多數的科學家是正確的,人類只有十年的時間避免一場大災難,足以讓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造成嚴重的氣候遽變, 包括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流行性傳染病大量散播以及致命熱浪,災情之嚴重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而且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參考 官網 ) 如果高爾

如何打造飛機

打造一台水上飛機要多久? 6秒鐘! 沒錯,就是六秒鐘! 真的是閒太久,腦袋裡面一直出現各種奇怪的想法。這次,我想拿出許久不見的LEGO積木,利用簡單的動畫製作,配上一段音樂成為樂高版的MV。不過在那之前,我還有好多東西要克服。 首先,必須有音樂和腳本。再來要克服拍攝的問題,因為樂高真的好小,用我現有的設備有點麻煩。最後,需要會動畫的製作,目前我只是用Flash把照片串起來,還沒開始處理剪接的問題。 目前你們看到的短片是以每秒4格的速度播放,如果要做到一般4分鐘的MV,至少要960個畫格,也就是960張圖串起來才行。我搞了一個下午,也才弄了6秒鐘,而且還沒有特殊的分鏡拍攝,要拍完四分鐘,到底要花多少時間? 就當作開學前的消遣吧!

環法賽即時文字轉播

環法賽不虧是單車界的年度盛事,也不知道全球究竟有多少觀眾,不過衛星畫面中的加油群眾倒是相當可觀。在台灣沒有即時的衛星畫面播出,為了要知道即時的賽況,不得不到網路上去搜尋各種可以得知賽況的方式。 很幸運的,在 2007環法賽的官方網站 就提供了即時賽況的文字轉播。在賽事比較和緩的部份,大概幾分鐘才會更新一次;不過遇到緊張時刻,幾乎是每分鐘都在更新。雖然沒有畫面,只有文字也讓人看得心驚膽戰。比較遺憾的是,這些車手我都不熟悉,加上一堆名字都不是英文,不僅看不懂,連唸也都唸不出來。除此之外,賽事的發展幾乎都在掌握之中。由下圖中可以看到,包括坡度、比賽進度、和集團差距都能看到。為沒有提供轉播的國家提供了一個獲得資訊的方法。 另一個可以即時監控賽況的工具,則是 POLAR 所提供的車手資訊。就如同下圖所顯示的,可以看到個別車手的比賽即時數據,包括心跳速率、目前時速、以及目前的海拔高度,同時還提供GPS定位,能利用座標點通過 Google地圖 尋找該車手即時的位置。只不過每天只能看到幾位車手的數據,而且每天都不一樣,我也懶得去查到底那些車手是怎麼樣被選到的,只要有得看我就很滿足了。 當前資訊科技的發展實在是太恐怖了,如果環法賽能得到資訊界的大力贊助,像是微軟或蘋果,那麼網路上即時的畫面傳送也非難事。

Le Tour de France 2007

「剝花生是會長智慧的!」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剝花生的動作實在太簡單了,完全是機械式的重複動作。剛開始的時候或許還需要用眼睛看一下,剝了幾天之後,摸一下就知道這顆花生大概長什麼樣子,該從哪邊下手比較方便。於是,空下來的眼睛和腦子就緊盯著電視機的節目內容。 這幾天真的看了不少電視,曾經有一天還差點把新聞內容給背下來,可以想見當前節目重複的頻率有多高。不過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拿來看兩種正在發燒的體育節目,一個是大聯盟的王建民,另外一個則是首次在無線台轉播的2007自由車環法賽。 台灣之光王建民的比賽不需多做介紹,不過看他拿下第十勝還是很高興。比較陌生的節目應該是自行車的2007環法賽,其實這也是我第一次看環法賽。即便如此,在經歷過單車環島的歷練後,這種比賽看起來更是心有戚戚焉。 感覺上,單車運動在幾個高知名度人物的號召之下漸漸受到重視。馬英九用十天,從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一路向北騎到台灣島最北端的富貴角,當然此趟行程的政治意義大於提倡單車運用的意義。另我比較佩服的則是捷安特(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的環島,73歲高齡用十五天騎了927公里完成環島,動機只是電影《 練習曲 》當中的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電影《練習曲》的預告片 很可惜,目前《練習曲》並沒有DVD發行,連二輪戲院也下檔了,想看也沒得看。不過預告片呈現的台灣,真的很美。當它的DVD上市時,我應該會本著支持國片的心理將它買下吧! 廢話太多了,本篇重點應該是2007自行車環法賽才對。對於自行車競速運動,其實我是個大外行,直到看了轉播之後才知道自行車賽的三大賽事分別為環法賽、環西班牙賽、以及環義大利賽。至於賽事中車手穿的黃杉、綠衫、紅點杉、白衫,還有那個什麼敢鬥賞,也是因為實在看不懂,不得已去查資料後才知道的。 因為是一面剝花生,大家一面看,甚至一起討論,因此也產生了不少笑點。先說說我覺得好看的部份,一個是鮮豔的車衣在空拍圖下呈現羊群般前進的畫面,再者是車手衝刺以及賣力到虛脫的畫面。可是我妹認為有看頭的地方可就與我大大的不同,她認為環法賽好看的地方在摔車、補給、以及「露屁股」,結論是能夠產生笑點的地方才好看。不過小阿姨也不惶多讓,一直聽不懂什麼是「黃杉」車手,因為他總認為「黃山」在大陸,跟法國有什麼關係。我老媽當然也是個狠角色,主集團一直聽成狙擊團,怎麼環法賽還有狙擊手阿! 好吧!這

全民剝花生時代

又到了種花生的季節,在正式播種之前有很多需要事先準備的工作,最痛苦的就屬剝花生。現在有很多工作都有機器可以做,可是剝花生卻不適合用機器,種子受傷的機率太高了,所以台灣的花生農幾乎都用手工在剝花生。至於我們家,現在除了我妹有一份全職的工作外,其他的都算是自耕農,在無奈的狀況下也只能下海去剝花生。 讓我們先來看看小阿姨奮力剝花生的鏡頭吧 再看看努力剝花生的我吧 開始剝花生之後,我們這群非專業的農民馬上就露出馬腳,速度慢得跟烏龜一樣。四個麻布袋的花生,若在一般的農家大概只需要兩三天就可以剝完,我們的速度則是三天兩袋,明顯的落後許多。昨天有個鄰居看到我們在剝花生,就進來和我們聊聊天,結果她聊天的時候手也沒閒著,以飛快的速度幫我們剝完眼前的那盤。坐在她對面的老爸,完全模仿不來那個速度,可見我們有多遜。 即便我們超遜,該剝的還是要剝。於是我們也只能坐在凳子上,繼續使用已經感到疼痛的雙手,默默的剝著花生。 剝..剝..剝..剝不完的花生 辛苦剝花生的老爸 特別從台北下來幫忙剝花生的老妹

M型社會該怎麼看?

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 作者: 大前研一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06年10月16日 語言別: 繁體中文 ISBN: 9861247319 出版地:台灣 看到大前言一的《M型社會》,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高興,總算有人敢站出來大聲指責政府的無能,而不是在背後為政府的政策背書。當然,書中提到的觀點我並非全部認同,但這些觀點確實都滿有趣的。 憧憬自由之丘的新奢華 我沒去過日本,不明白自由之丘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由網路上的資料看來,其地位類似台北的天母商圈,象徵著財富與悠閒的生活。「憧憬自由之丘」的想法,簡單的說,就是提供中下階層的客層「覺得有點勉強,卻想獲得」的商品服務,也就是所謂的「新奢華」(New Luxury)商品。 新奢華對社會到底好不好,實在很難說。如果這種奢華風只是為了獲得享受,肯定會讓人在財政上無法負擔,畢竟是「有點勉強」的舉動。若是提供了新的生活目標,雖然有點勉強,但稍微努力還是可以獲得,如此一來便成為一種助力。只不過這麼一來,要能獲得高額存款的時間可能會更久,意思就是短時間內絕對無法過清閒的退休生活。此時,政府的福利政策便顯得極為重要。 大前研一以日本老人的例子來討論,何以老人手中掌握的金錢無法流向市場,最主要的因素就在於安全感的缺乏。台灣的社會有很多都承襲自日本,養兒防老的觀念似乎也不再適用於台灣社會。看看台灣的老人年金制度,一個月幾千塊的老人年金,根本沒有辦法保有低收入戶的生活品質。試想在都市中需要租屋的高齡族群,幾千塊付房租可能都不太夠,剩下的只能靠存款來支付。於是,為了保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老人們必須量入微出,過著比年輕時更為刻苦的生活。這當然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台灣製造?中國製造?日本製造? 大前研一的這本書中,另一個讓我感興趣的議題是農產品方面的。以往,農產品的產地很單純,就是種植或養殖的地區。可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商人開始由原物料價格較便宜的地方進口,貼上價格昂貴品牌的標籤,以高價賣給消費者。 讓我們撇開書中的例子,以台灣的實際例子來看。古坑農會標榜以「台灣加比山」生產、製造台灣第一品牌咖啡,經調查後卻發現,其販售的即溶咖啡產品超過九成是自印度進口的。然而,在事件被踢爆之前,很多人都相信古坑咖啡的產地是古坑。事後證實,加比山的即溶咖啡只不過是進行咖啡豆的加工,而非主要的咖啡豆產地。只不過東窗事發之前,包裝盒上的

台大註冊:通通上網填

上個禮拜,七月四號,美國正在歡度國慶時,我就跑到台大報到了。學號開頭從B88唸到D96[註一],還真有點不習慣。不過這次報到的過程,快的令人有點錯愕! 在以往的印象當中,報到時光是從名冊上核對學號和名字就得花費不少時間,加上需要驗證照片及一些表格的內容,整個過程起碼得花上五到十分鐘,最後還得拿一大堆註冊時需要填寫的表格。可是今年博士班報到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去報到時我手上只有一張紅色的紙,上面也只需要簽名而已,外加一張兩吋大頭照。繳交給承辦人員的時候更扯。現在也不必核對名冊了,承辦人拿著條碼掃瞄器(就是超市用的那種),輕輕的嗶一下,整個過程就結束了,最後再丟裝著幾張紙的信封袋給你。或許我用對話的方式寫出來,各位的感受會更深刻。 動作:(走進報到處) 動作:(排隊遞交報到書及照片) 動作:承辦人稍微看一下人(核對照片) 機器聲:嗶! 承辦人:那邊的資料拿了嗎?(就是那個信封袋) 我:拿了。 ................................ 我:請問這樣就好了嗎? 承辦人:好了。 從進入報到處到出來,整個過程大概不超過三分鐘吧,中間還包括排隊喔!當今的行政效率還是高。 回到家後慢慢翻那堆資料(這麼說不太合適,因為總共不超過10張紙),結果裡面大部分的東西有寫跟沒有寫一樣,最重要的大概就只有體檢表。除了體檢表之外,所有的「紙張」都只寫了幾月幾號要去哪個網址填資料。而最重要的繳費通知,學校會另外郵寄到家。感覺上所有的資料都進了電腦,沒了電腦大概也用不著去上學了吧。 現在覺得:還好我會上網。 註一:學號B指的是大學部,R指的是碩士班,D則是博士班,此外還有一堆奇奇怪怪開頭的學號。英文字母後兩位數字指的則是入學的學年度,以民國計算。

台18線下坡攻略

環島回來休息個幾天,我們又開始了另一趟單車之旅。不過這次沒那麼熱血,而是把腳踏車載上玉山國家公園後,才開始享受下坡的樂趣。 夫妻樹 -> 塔塔加 -> 自忠 -> 阿里山 -> 十字路 -> 石棹 -> 隙頂(過夜) -> 龍美 -> 觸口 騎乘時間:3:26:22 最高時速:77.3 km/h 騎乘距離:85.53 km (Day1: 59.7km; Day2: 25.83km) 平均時速:24.8 km/h 禮拜四早上九點鐘,把簡單的行李、腳踏車等通通堆到車上,開始向塔塔加前進。預定的行程是開車從家裡出發,到水里後轉台21線一路上山,走到終點就是塔塔加了。之後由台18線的終點開始騎腳踏車,至隙頂老家過夜,隔天早上再由隙頂騎至觸口。 綁上腳踏車,就準備出發了 自行車高速移動利器,哈哈~~ 一開始相當的輕鬆(廢話!坐車當然輕鬆啦),路上還遇到靜宜大學為全球生界而走的隊伍。不太清楚他們的訴求是什麼,反正又是個宣傳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活動。趁著暑假健行、練練身體,也是個不錯的活動啦。只不過隊伍裡面有些人看起來快熱死、累死了,還沒走完應該就坐上後面跟著的那台車了吧。反正他們走他們的,我們則繼續我們的旅程。 為生態而走的台灣苦行活動 總之,經過漫長的行車時間,我們終於進入了玉山國家公園。我們最初的計畫是從塔塔加遊客中心前的停車場開始騎,但走到夫妻樹時一時興起,索性在夫妻樹的停車場就把腳踏車放下,從這兒開始山路的攻略。 起點:夫妻樹 瞧!這麼拍車還滿酷的 只不過我們的決定似乎太過於衝動了。雖然夫妻樹到塔塔加之間的距離不過三公里而已,但全是上坡,加上高海拔地區空氣比較稀薄,一開始就搞得自己氣喘如牛。到塔塔加之後,總算有塊牌子標示高度,一看2610公尺,難怪騎起來和北宜公路海拔幾百公尺的爬坡差這麼多。 標高2610,只有累而已 從塔塔加開始,走的就是台18線,也就是俗稱的阿里山公路。這次的重頭戲,就是征服塔塔加至觸口的這段台18線。如果你以為這段路都是下坡,那你就錯了!中間還夾雜著幾段小小的上坡,距離雖然都不長,但也夠累人的。不過這些都還只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山區多變的氣候。 我老爸不太趕衝下坡,所以就慢慢地前進 路過重要地標,當然得記錄一下 玉山國家公園這段路真的很漂亮,可惜我騎車,不走人行步道 漫步雲端、迷霧壟罩、滂沱大雨

老爸的44秒

前幾天心血來潮,想說環島之後都沒有騎比較長的距離,於是老爸就提議要從虎尾騎到新港,來回的距離大概五十幾公里吧。沒有意外的話,半天就可以騎完了。結果呢,你自己看看影片吧。 出發才不過十公里而已就累成這樣,也只好半路就折回來。結果當天也只騎了二十多一點點公里。真是 ^^!!!!!!!

主題文章: 單車環島

練習 我瘋了!我一定是瘋了! 屁股好痛 缺貨 曬傷 目標劍湖山 車終於到了 我是遜腳 48.13公里 三個鐘頭的雨中漫步 破百啦 我在飆車嗎! 我瘦了耶! 進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單車環島Day #01: 暖身 單車環島Day #02: 累~ 單車環島Day #03: 該死的蜜蜂 單車環島Day #04: 台東是個好地方 單車環島Day #05: 平平的?哪裡平阿! 單車環島Day #06: 跳過蘇花 單車環島Day #07: M型坡道 單車環島Day #08: 最後只走了三分之二 後記 單車環島: 後記

單車環島: 後記

雖然單車沒有騎完一圈台灣島,但腳踏車架在汽車後面,起碼也把它載了一圈,也算廣義的單車環島。雖然在出發前有稍微鍛鍊體能,每天慢跑三千公尺,前一個禮拜還每天騎30公里以上,即便如此還是很累。不過身體的疲勞只要休息就能恢復,回家到今天算是第四天,大腿已經不痠疼了,剩下較為明顯的印記是那斑馬般的黑白線條,這可能得花好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現在我想談談這次環島的所見所聞。巨大機械(捷安特)董事長劉金標曾表示,「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只有自行車才能留住人生的美景 」。我滿喜歡這句話的,唯有自行車才能那麼近距離、那麼仔細的欣賞秀麗的景色,也才能有機會細細品味各地獨特的氣味。這次環島所走的幾乎都是省道,已經挑了非假日進行環島,路上還是有很多車子在奔馳。希望能夠呼吸新鮮的空氣,吸到的卻都是汽車所排出的廢氣,這是滿可惜的事情。可是不走省道的話,照我這種路癡的程度應該整天都在迷路吧! 這次我把花東縱谷和蘭陽平原給騎完了,台灣西部也騎了一半,東西部的景色實在是沒辦法相比。在台灣西部所看到的只有接連不斷的城市與車陣,以及停不完的紅綠燈;相對的,東台灣所看的卻是壯闊的山和海,不是綠的就是藍的,除了天氣太熱這種夏天出遊的大問題之外,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只不過這次東部的行程安排的太緊了,一天就把花東縱谷給搞定,應該多停幾天,慢慢欣賞兩旁的風景,順便也到各個景點去玩玩,以免整路都像在趕路一般,回到民宿還累到不行。下次有機會的話,我應該會選擇用三到四天,由花蓮走海岸線(台11線)南下到台東,聽說這段路的風景也是美到冒泡。 就在環島的路途中,剛好看到楊儒門的特赦案。回家查閱 相關新聞 後,發現楊儒門是因為單車環島中的際遇,開始注意到台灣的貧窮、農村、隔代教養等問題,並以激烈的「白米炸彈」手段企圖讓台會社會重視這些問題。或許我比較樂觀,也比較沒機會接觸這些貧窮的階級,從表面看起來,東部的生活還滿愜意的:生活隨性、自由、步調也慢了許多。至於經濟,只要不趕流行,不追求都市人所謂的「現代化」生活,其實應該是夠用的。然而最大的問題也就出在這邊,發展的趨勢似乎要把台灣東部西部化。 政府部門常以工業化程度作為現代化指標,以7-11的密度作為商業發展指標,似乎沒有工業、沒有便利商店就代表貧窮、落後。我對沿路上的7-11沒什麼意見,畢竟對自行車來說,7-11等於是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但是每個縣市都積極籌設的工業區,就讓我沒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