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售價確實不低,況且我用的iMac更是高出一般PC的售價不少。但上個月初,當我誤刪40GB資料時,馬上意會到這句話:「電腦誠可貴,資料價更高」。於是,完全不考慮當月手頭到底緊不緊,馬上去買了這顆USB外接硬碟,接上去做資料的備份。
現在硬碟的容量實在大的恐怖,隨隨便便就是幾百GB,像我這樣的使用者就會抱著這樣的念頭:反正還有空間,塞到滿再說。結果,資料越來越多,根本就忘了之前存過哪些檔案。我總是想著現在檔案搜尋那麼方便,等到要用時找得到就好。可是,我卻沒想到會手誤將資料刪掉,而且刪的還是一個有40GB資料的資料夾。
如果我刪的是些不重要的資料那倒還好,問題就出在我不知道刪了哪些東西。當我意識到砍錯資料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馬上關機,減少硬碟磁區被複寫的機會。這樣一來,資料救回來的機會將會大一些。接著馬上用另一台電腦搜尋相關的救援軟體。因為用的是Mac,所以支援的軟體比PC來講相對少了許多,最後我想辦法弄到Data Rescue II,試圖拯救一些檔案。
其實Data Rescue II是個不錯的軟體,只要檔案格式不要太奇怪都可以救回來。可是,回來的只有內容,原本的目錄結構和檔名都無法恢復。現在問題來了,我誤砍了40GB的資料,裡面起碼有十幾萬個檔案,沒有檔名我怎麼知道裡面是什麼!總不可能每個檔案都打開來看吧。即使如此,我還是試著把檔案救回來,不過也就如同我說的,根本不知道哪個檔案是哪個。除了我誤刪的資料外,還有很多之前砍掉的檔案也一併救了回來,這時讓檔案辨識的工作更加複雜。
最後我放棄了!反正在我知道砍了什麼之前,也沒什麼損失。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再度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同步備份,減少資料同時毀損的可能性。所以,我馬上買了這顆Seagate Free Agent的外接硬碟,用Mac上內建的Time Machine做備份。
第一用Time Machine的人要注意,它必須先將硬碟的某個分割磁區格式化,所以最好拿顆空的硬碟。我選擇把整個系統做備份,第一次備份時複製了大概250GB的資料,花了不少時間。複製完之後,我終於可以比較放心地來欣賞這顆硬碟。
Seagate Free Agent Desk系列的硬碟賣相很不錯,除了具備簡單清爽的外型,連配色也和iMac一樣是銀色的,擺在電腦旁邊一點都不顯得突兀。後面只有兩個插孔,一個是USB的,另一個則是供電用的。不像我之前買過的3.5吋外接盒,這個外接硬碟沒有開關。接上去自己就開了,而電腦休眠或關機時,外接硬碟也會跟著關機。在傳輸資料時,前面的燈號還會有不同的明暗層次,彷彿硬碟在呼吸一般。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硬碟運作時聲音太吵。像iMac這麼大台的電腦運作時,裡面的硬碟也沒那麼大聲,可能廠商得要好好研究一下。
另外,搭配使用的Time Machine軟體也相當簡單。我曾經刻意在備份後刪除某個檔案,再試著用Time Machine來回復,除了真的可以恢復外,Time Machine還凍結了當時的目錄架構,包括檔案的排列方式。
就如同Time Machine上寫的,在24小時內每個小時會備份一次;最近一個月則保留每天的備份資料;最後整合成每週的備份資料,直到硬碟被塞滿為止。我知道真正的同步備份軟硬體相當昂貴,然而外接硬碟加上Time Machine已經能符合我的需求。重要的是,只要接上去就可以把它給忘了,真是我們這群懶人的福音!
如果你也認為資料很重要,建議你快點做備份吧!
** The English version is available at http://observer.sustudio.org/2009/01/computer-is-valuable-but-data-is.htm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