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色彩的敘事


最近我一直不知道該如何去訴說一個咖啡的故事。故事可以有很多的訴說方式,最常見的是由「很久很久以前......」開始的。這樣的手法,每個人都一樣。用到咖啡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從「很久很久以前」的牧童開始說起,即使有人懷疑這個起源,卻也不免俗地將牧童傳奇納為「可能」的途徑之一。說到頭來,他們不過是在追尋文字的蹤跡,而文字之外,則是蠻荒未開化的世界,那邊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和這個世界沒有關係。這就是咖啡故事的起源,這種起源隨著不斷的閱讀,也在我腦中逐漸被構築出來。直到在文獻中看到Starbucks對「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應用,我開始有了另一個想法。

Starbucks的創意小組將「地、火、水、風」(刻意調整了順序而與習慣用法不同)四大元素,詮釋為咖啡製作的四大階段:栽種、烘焙、濾泡、香氣(earth to grow, fire to roast, water to brew, and air to aroma),衍生出四種不同的設計風格。「栽培風」以綠色系為主調,「烘焙風」融合深紅、暗褐色系,「濾泡風」以藍色代表水、褐色代表咖啡,「香氣風」利用淺淺的黃、白和綠色來詮釋咖啡香。Starbucks所屬的各個門市便是依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挑選適合該門市的元素進行內部空間的營造[1]。Starbucks的店面,就由這四大元素衍生的色系,說起了它們的咖啡故事。

或許是我心中對於「地、水、火、風」自有一套中國式的詮釋,以致於Starbucks版本的詮釋看起來就怪怪的。也或許是中國人對於「四」較為敏感,所以比起四大元素,我們更喜歡用「五行」;與其討論四個階段,我們更喜歡加上第五個階段,以呼應「眼、耳、鼻、舌、身」的五感,甚至再加上無法描述的第六感,配合《心經》當中難以說明的「意」。這麼說起來,區分顏色、區分階段就不單是個分類的問題,更是個哲學問題,因為在這些類別中間,還存在著許多沒辦法歸類的中介迷離(liminality)。色彩也是一樣,幾個簡單的顏色彼此交疊,在色彩碰觸的邊界,就會產生許多的顏色變化。

談到顏色,就上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英雄》。電影《英雄》的導演是張藝謀,就算你沒看過他的電影,也該見過他在2008北京奧運開幕的表現,用水墨畫以及捲軸的概念,把中國說不清的悠久歷史,以暈染、轉動的方式展演出來。在意念上,已然超越文藝復興時期對於理性、進步的訴求,回過頭來去追尋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稱的光韻(aura),讓電影這樣的機械複製作品[2],有機會能返回源初藝術之列。



我也看過張藝謀其他的電影,但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在用色上,能像《英雄》在多年後依然令人記憶猶新。與其說《英雄》是部電影,不如說它是幅色彩不斷交互渲染的捲軸畫。它以紅、藍、白、綠、黑五種色調來講述故事,可是卻不賦予各種顏色固定的意義:顏色在變,故事在動,顏色不變,故事依然在動。

英雄》的情節的感人之處不在於故事的大起大落,而在其細節的精緻和典麗,它既有著飛雪和如月在漫天旋轉的黃葉中忘我拼殺的壯麗的場景;也有殘劍與無名過招,一滴水飛濺到飛雪臉上,殘劍立刻置自己生死不顧,直奔分雪,無限深情地為她擦去水滴的感人細節。[3]


故事的展開往往不在於平整的表面上,而在於紋理與縐褶的細節當中;故事高潮亦非懸崖峭壁的斷裂,而是緩步爬升的展現。紅、藍、白、綠、黑五種色調將故事分隔開來,卻讓多重論述下的羅生門,在色調的轉換間調和為一個故事。頭一遭看電影《英雄》,多半會感到暈頭轉向,儘管被唯美的畫面所吸引,卻不知故事如何鋪陳。看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於第五次之後,慢慢可以瞭解張藝謀心中的盤算,更能去領會那個僅存於意念中的爭戰。《英雄》的美,至此才開始綻放,不單是畫面色調的美,而是你已經心領神會了。

咖啡也需要一再品嚐,才有辦法心領神會,發覺它的美味。當我在閱讀The Social Life of Coffee時,作者Brian Cowan引述了行為心理學家Robert Bolles的話,指出:

咖啡是種美好、奇妙的味道,誰能夠否認呢?嗯,其實,任何人第一次喝咖飛時都會拒絕它。咖啡是那種天生不討人喜愛的東西,苦澀又沒特色。當你第一次喝到時,就是感覺很糟。直到喝了幾千杯後,你卻沒辦法放開它。小孩子不喜歡它、門外漢討厭它、連老鼠都嫌棄它:完全沒有人喜歡咖啡,除了那些已經喝了一堆咖啡的,他們才會喜歡。他們也會告訴你那味道很好。他們愛好普通的咖啡,他們渴望好咖啡,他們因極品咖啡而狂喜不已。[4]


英雄》這部電影我看了不下十次,外加延伸閱讀的影評文章,總算懂了一點;至於咖啡,我喝了超過一百杯,卻還沒能體會它的美好之處。如果那位行為心理學家Robert Bolles說得有道理,那麼繼續喝下去,總有一天會知道咖啡的美味之處。

寫完後,再去煮杯咖啡吧!



[1] 蔡文芳. (2000). 星巴克人的誕生—都市咖啡消費空間的解讀.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32, 147-169.
[2] Benjamin, W. (2001).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王才勇, Trans.). 北京: 中國城市出版社.
[3] 張紅波. (2003). 張藝謀電影《英雄》中色彩的敘事功能. 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1(5), 76-78.
[4] Cowan, B. (2005). The social life of coffee: the emergence of the British coffeehous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5-6.

留言

熱門文章

差不多食譜:手工巧克力餅乾 Chocolate Cookies

又是手工餅乾,最近一連出了兩份餅乾食譜,這個「手工巧克力餅乾」已經是第三份了。會不會有更多呢?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是肯定的。 要怪就怪這個陰鬱的冬季雨天,哪裡都不方便去,也懶得出去。餅乾櫃空在那邊已經很久了,雖然有時候會嘴饞,但也沒有迫切去補貨的必要。反正經常開伙,平常該有的材料都會有,自己弄個成分完全透明的零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再說,用烤箱進行烘焙時,房間會變得比較乾燥,也比較溫暖。在夏天是個折磨,但到了冬天,這種感覺還滿不錯的。 話不多說,開始進行這一道「手工巧克力餅乾」的準備工作。

差不多食譜:白糖粿 Beh Teung Guai 傳統小吃版的台式吉拿棒 Taiwanese Churros

只要有個油炸鍋,將糯米糰炸到表面金黃,裹上白糖,居家版「白糖粿」意外的簡單。 說到這「白糖粿」,就算在台灣土生土長,還是有很多人沒聽過這個點心。要不是它在網路上掀起熱門討論,恐怕到現在也只有老饕知道去哪裡解饞。但現在「差不多食譜」把它搬到回家,讓你在家裡也能自己做來吃。 至於怎麼跟外國朋友介紹,其實困擾了我一陣子。腦子裡根本沒有對應的東西,它很像年糕、麻糬、湯圓,實際上材料也一樣,但做法上的差異卻讓白糖粿又不同於上述那些食物。最後,看到西方的吉拿棒(churro),在做法和吃法上都很類似白糖粿,兩者都是弄成長條油炸,然後裹上糖粉食用。這樣,姑且就把它稱做台式的吉拿棒好了,英文除了音譯的Beh Teung Guai以外,就直翻成 Taiwanese Churros。不同於台北東區賣吉拿棒的 Street Curros,這可是道道地地 Taiwan Street Curros,而且好像只有南部限定喔!說太多了,直接看做法。

差不多食譜:炙燒烏魚子 Grilled Mullet Roe

要吃出烏魚子原本的滋味,只需要用火稍微燒一下就夠囉!無論你是用酒燒,或是拿料理噴槍,利用高溫將表面烤香,就是好吃的烏魚子。當然,蒜苗與白蘿蔔的搭配也是不能少的,或者夾片蘋果,摻和些水果的甜味,也是味覺的一大享受。下面差不多食譜將介紹這兩種烏魚子的炙燒方法,我們是覺得用料理噴槍比較簡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