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在她那本《 瑞典森林散步 》曾經提到,「凡是讀過帕穆克(Orhan Pamuk)作品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他從歐洲文學傳統中汲取了充分的養料」(《 瑞典森林散步 》, p. 241)。從未到過北歐的我,為了要去描寫一頂北歐風的帽子,也和帕慕克採取相同的做法,從文學作品中去汲取我的北歐想像。至於讀了哪些東西,現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對我而言,閱讀文字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認識中國字的都能閱讀,難就難在把概念說清楚。對於〈 今年冬天,很冷! 〉的北歐閱讀,大致上可以分成幾個部份來談論,純粹從理論的角度來看,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以及從當代的意識與想像去談論。 理論往往是現實狀況的抽象描述,因此從理論的層級來看,和北歐實際上沒什麼關係,主要的閱讀材料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簡體中文)。在這個部分,藉著班雅明對於藝術作品散發的獨一無二的氛圍(aura),去凸顯手作對抗大量生產的獨特性。然而,班雅明的作品時在不是太好念,一方面要將心態調整為當年對「攝影」的認識,同時還要去推演他言語的指涉。即使翻了兩次,我依舊沒有把握能把書中的精神給明確地說出來。對於這種被歸類在「哲學」的叢書,真的得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研讀。 另外一本可就好讀多了。在文中出現的《 北歐魅力I.C.E. 》,嚴格說起來其實像是「北歐櫥窗」的品牌故事。黃世嘉藉著描寫他在北歐工作時的觀察,推展北歐的魅力所在。這部書讀起來就親切多了,現在的語言,還有圖片的輔助,幫你把北歐給具體化了。書中提到了三種對比,來體現北歐的優雅:無聲勝有聲、簡單勝虛華、素雅勝繽紛。可是,當處在一個文化大雜燴的年代中,那種純粹的北歐早已不復存在了,留下的不過是各種各樣的文化混雜物。關於這點,試圖要販售北歐的黃世嘉自然不會提及,這畢竟有礙於他的生意。於是,焠鍊下的北歐只剩下純淨的印象。 關於北歐想像,或者說,對於北歐的認識,我覺得有部小書非常好玩,那就是《 康有為瑞典遊記 》。我沒有去考究這到底是戊戌變法前或後的行程,不過你可以看到許多詭異的翻譯,以及康有為將所有景色化做中國文人的水墨觀點──永遠模糊不清──的有趣方式。當然,我沒有特別要去鑽研這段歷史,只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偶然發現的,所以也只有隨便翻翻就過去了。只是這位康老先生所描寫的景物,和黃世嘉在《 北歐魅力I.C.E. 》中寫的出入時在有點大,和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