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文風景在哪裡?Humanities?

DSC_0766

最近看到越來越多的文宣,打出以「人文景觀」為主題的攝影活動,要去找尋與發現各地的人文影像。各個被標定為「人文景點」的地方也把握這個趨勢,祭出許多「人文活動」。這股「人文風/瘋」的潮流,似乎讓「人文」變成為流行趨勢。掛上了「人文」兩個字,作品便具備深度與省思,也讓影像從純粹的記錄變成文化蹤跡。可是,在這些刻意命名為「人文」類型的活動與影像後頭,所謂的「人文」又在哪裡?


面對歷史現場心中有莫名悸動,唯有歷史感情的催促下,才有可能對如此不算美的風景,重新找出文化的角度入畫。
--- 《台灣人文風景100點》, p. 23


要界定「人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對於《台灣人文風景100點》的作者李賢欽來說,那可能是種歷史情愫所驅策的文化視角,人文風景則是個歷史現場。我和一個朋友聊到這個議題時,她也下了如此的定義:「人文風景就是看人類文化對於環境造成影響所留下來的痕跡」。就這樣的論點,最直接能夠聯想到的人文風景便是各式各樣的古蹟,或者是近來經常用來形容動態活動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可是從學院的觀點來看,「人文」(humanities)卻是一個學科。

The humanities are academic disciplines which study the human condition, using methods that are primarily analytic, critical, or speculative,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ainly empirical approaches of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我自己的翻譯是這樣的:「人文是研究人類狀態(human condition)的學院學科,主要採用分析、批判、或思辨的研究方法,而與自然或社會科學中主要使用的實證方法做區隔。」至於那個人類狀態,則指涉人的經驗與生活,也就是人類活動的整體。若採用分析、批判或思辨的方法認真看待上述的「人文風景」,很容易就會看到很多不是那麼美好的人為面向。說穿了,對多數追逐人文風景的人們而言,成為「人文」的要件並不是歷史情感,而是它是否被標示為「人文」。

借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字眼,現在對於「人文」的信仰,可以稱為是種「人文神話」(humanities myth)。有些人會把巴特的myth翻譯成迷思,但是在這裡,使用神話會比較容易理解。意思是,只要我們普遍相信這是「人文風景」,那麼這就會變成人文風景。就像是傳統社會對於神祇的信仰:大家相信土地公的存在,那麼土地公神話就出現了。站在這個角度去思考會比較豁達一點,可以免去「正統」的人文之爭。可以深入去討論的,則是這些人文風景是怎麼樣構成,這個人文神話要怎麼樣才能讓大家信服。

前陣子在台灣幾個攝影論壇上,最常看到被標示為人文風景的,大概是新竹北埔的柿餅和米粉。儘管沒有經過實際的調查,但直覺告訴我這個現象有幾個因素:一個是距離台北都會區比較近,二來是舉辦了許多人文觀光活動所促成的,第三個原因則是畫面構成的色彩鮮艷。下面就來看看我的觀察是否正確。

人文風景的距離好像是兩極化的。要不是很遠,遠到沒有多少人去過;要不然就是很近,近到讓所有人都忽略角落。前者有很多在西藏或依斯蘭這種充滿禁忌的區域,後者則是日常生活的空間。北埔應該是屬於後者的,因為太容易到達,卻往往不會想要去。就像很多住在台南的人,從來沒有參訪過台南的古蹟一樣。為了要這些角落受到重視,地方政府或與地方發展相關的單位,便開始設法去找出地方魅力。

北埔的柿餅節是個操作下的魅力產物。如果站在一開始的「歷史情愫」觀點,這樣的活動顯然站不住腳。魅力本來就在,何必還要操作呢?如果是為了讓更多人接觸這類人文活動,那麼使用「人文」所要達到的深度與省思,卻變得膚淺了。這麼一來,豈不是與本意相違背嗎?這時,我們所能依靠的只剩下那個「人文神話」的運作,要讓每個人都相信這就是「人文」。

第三點觀察其實是比較直接,也是最為明顯的。一般人都期望傳統的農村要顯示出破敗傾頹的面貌,鮮艷的色彩只能存在於門簾與燈籠上,其他的景致則要表現出時光的痕跡。別告訴我你不是這樣想的!依循自然時節變化的農產品則不在這個限制當中,畢竟那是「自然」的。儘管柿餅的成品偏向土黃色,但是在製作過程當中,它卻是鮮艷的橘黃色。很多影像顯示了整大片等待乾燥的柿餅半成品,甚至搭配上湛藍的天際,讓整個畫面色彩顯得相當飽和鮮艷。這樣的照片最容易被多數人接受,而柿餅的製作恰好是個人為活動,自然也就被歸在「人文風景」當中了。

上面這三個要素是我對於標題為「人文風景」作品的觀察,不見得正確,這是個可以討論的地方。這些觀察當中,和歷史情愫似乎都沒什麼關係,反倒是呈現出的影像讓人驚呼「哇!酷!哇!」讓你的心裡產生悸動。可是你知道,這樣的悸動不是莫名的,不是來自歷史的,而是來自當下對於影像的凝視。那麼,這樣算是「人文」嗎?

正統的人文衛道人士可能不會同意我的觀點,當然很多主打人文的市場也不會接受我的論點。可是當你下次在觀看名為「人文」的作品時,或是你打算將作品以「人文」命名時,或許可以去想想看你所要追尋、所要表現的是什麼。下面這則影片,或許會讓你對「人文風景」與歷史情愫有比較不同的理解。

Forgotten Shanghai: The Longchang Apartments
(被遺忘的上海:隆昌公寓)

留言

熱門文章

差不多食譜:手工巧克力餅乾 Chocolate Cookies

又是手工餅乾,最近一連出了兩份餅乾食譜,這個「手工巧克力餅乾」已經是第三份了。會不會有更多呢?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是肯定的。 要怪就怪這個陰鬱的冬季雨天,哪裡都不方便去,也懶得出去。餅乾櫃空在那邊已經很久了,雖然有時候會嘴饞,但也沒有迫切去補貨的必要。反正經常開伙,平常該有的材料都會有,自己弄個成分完全透明的零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再說,用烤箱進行烘焙時,房間會變得比較乾燥,也比較溫暖。在夏天是個折磨,但到了冬天,這種感覺還滿不錯的。 話不多說,開始進行這一道「手工巧克力餅乾」的準備工作。

差不多食譜:白糖粿 Beh Teung Guai 傳統小吃版的台式吉拿棒 Taiwanese Churros

只要有個油炸鍋,將糯米糰炸到表面金黃,裹上白糖,居家版「白糖粿」意外的簡單。 說到這「白糖粿」,就算在台灣土生土長,還是有很多人沒聽過這個點心。要不是它在網路上掀起熱門討論,恐怕到現在也只有老饕知道去哪裡解饞。但現在「差不多食譜」把它搬到回家,讓你在家裡也能自己做來吃。 至於怎麼跟外國朋友介紹,其實困擾了我一陣子。腦子裡根本沒有對應的東西,它很像年糕、麻糬、湯圓,實際上材料也一樣,但做法上的差異卻讓白糖粿又不同於上述那些食物。最後,看到西方的吉拿棒(churro),在做法和吃法上都很類似白糖粿,兩者都是弄成長條油炸,然後裹上糖粉食用。這樣,姑且就把它稱做台式的吉拿棒好了,英文除了音譯的Beh Teung Guai以外,就直翻成 Taiwanese Churros。不同於台北東區賣吉拿棒的 Street Curros,這可是道道地地 Taiwan Street Curros,而且好像只有南部限定喔!說太多了,直接看做法。

Excel運用VBA抓取Yahoo Finance APIs股票資料

Yahoo Finance APIs提供了多樣的應用程式接口,讓使用者能夠獲取Yahoo Finance的資料。這篇文章要介紹的,是多數人會用到的股票資料。實作的例子來自於 http://www.gummy-stuff.org/Yahoo-data.htm ,我只是將內容稍微解釋,並且換成台灣股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