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跟著我的閱讀腳步】吃的後現代

DSC_5957

我總是很佩服那些將理論實踐於生活中的人。艱澀的字句與繁雜的推敲思索,到了他們筆下卻變成生活中的小插曲,為文章更添風采與深度。廖炳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那本《吃的後現代》也是這麼一回事。在書中,廖炳惠用他的生活經驗入菜,以文化理論調味,佐以慾望、戀舊的情愫,並以故事貫通古今,最後端著後現代的大雜燴上桌,讓你細細品嘗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



單就「吃」這件事來看,中國人是非常後現代的。有句話是這麼形容中國人的: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汽車、海裡游的除了輪船,什麼都可以吃,也什麼都敢吃。問題是,什麼是後現代?

記得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曾經在《後現代狀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那本小書中,寫了一篇佔用全書近三分之一篇幅的附錄來回答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找來翻,這邊我還是承襲這本《吃的後現代》的輕鬆風格,以廖炳惠簡單的兩句話來界定這本書的「後現代」要講什麼。

後現代一方面強調全球性的跨國融通,將不同地區的特殊風格加以涵納、匯通,變成是混雜(hybrid)的狀態。另一方面則注重傳統與現代食譜在後現代時期的交流,讓傳統能夠重新獲得新的描述(re-articulation)以及新的科技方式。
---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p. 36

前面那句話,只消走趟夜市就可以感受到,中式、日式、泰式、韓式、美式,或是集各地精華之大成的美食,通通在你面前展開。你可以吃得很全球化,也能吃得很地方化。可是在這種混雜的食物界裡面,「道地」反倒變成是個問題。常聽到人家在抱怨料理不夠道地,可是一旦吃到宣稱是道地的料理,卻往往不合胃口。這麼一來,你要把道地擺在哪個範疇去討論?是放在主要的消費市場呢?還是依附在原本的土地疆界上?或許可以從第二個句話的觀點,將「道地」重新推敲,使其重新獲得「道地」的地位。

如果說廖炳惠第一句話講的是地域上的混雜,那麼第二句話則是時間上的混雜。這個時序上詭異的交疊,卻讓「道地」有機會重新獲得詮釋,用新的話語去訴說過去。因為,「道地」不再是種固定的口味,不像是點心師傅精密算計下的風味,而是種記憶的味道。那股能量足以觸動你的心靈。

許多小時候在鄉下長大的人,都已經忘記童年的味道,但是隨著文化觀光業的發展,菜脯蛋、地瓜稀飯、地瓜葉、野菜等各種鄉村地區的食物,現在都已經端上枱面。原住民的山豬肉、小米酒,以及在山中採取的山藥和野菜,現在都成為堂而皇之、重要而又新鮮的後現代食物。
---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p. 88

現在所談的「道地」,更像是某種精神的展現。《吃的後現代》裡頭移民的漂泊離散食譜、弱裔族群的多元飲食、對過去緬懷的戀舊料理,還有引發各種慾望的食物,都展現各自獨特的精神,成為一種「道地」的料理。只是那個地方沒有空間上的精確位置,也沒有時間上的準確刻度。倘若真的要將《吃的後現代》定位,那麼它出現的位置,將會是在中外無疆界、古今零時差的幽冥界域當中。

在時空衝撞的幽冥界域中,食物所釋放出的能量,就是這本《吃的後現代》所要呈現的,許多文學作品、電影、敘事都被廖炳惠納入。這種能量不是可供燃燒的熱量,而是種心靈的能量。他也在書本最後一頁提到:

臺灣目前有幾近百分之五的人口,在大學裡更有高達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學生,具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的傾向。這種現象基本上都是和飲食失調或缺乏多樣性有關。以大學、中學的校園餐廳而言,菜色都相當貧脊,以至於產生許多令人感到空虛、憂鬱和沮喪的狀況。一個良好的餐飲文化,其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完美。
---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p. 154


中國的諺語「民以食為天」凸顯「吃」的重要性。然而,光是吃飽是不夠的,還要吃得好,吃得特別;要吃出品味,要吃出氣質,還得要吃出身分認同。《吃的後現代》正在那片中外無疆界、古今零時差的幽冥界域中探索著。

留言

熱門文章

差不多食譜:手工巧克力餅乾 Chocolate Cookies

又是手工餅乾,最近一連出了兩份餅乾食譜,這個「手工巧克力餅乾」已經是第三份了。會不會有更多呢?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是肯定的。 要怪就怪這個陰鬱的冬季雨天,哪裡都不方便去,也懶得出去。餅乾櫃空在那邊已經很久了,雖然有時候會嘴饞,但也沒有迫切去補貨的必要。反正經常開伙,平常該有的材料都會有,自己弄個成分完全透明的零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再說,用烤箱進行烘焙時,房間會變得比較乾燥,也比較溫暖。在夏天是個折磨,但到了冬天,這種感覺還滿不錯的。 話不多說,開始進行這一道「手工巧克力餅乾」的準備工作。

差不多食譜:壽桃 Birthday Bunns

「壽桃」可不是老人家生日的專利,小巧玲瓏的壽桃超級受到小朋友歡迎,直說「好可愛喔!」其實壽桃就是一種造型饅頭/包子,只要掌握了這些方法,要做其他的造型都沒問題。

【豐原大蔥】免揉大蔥佛卡夏 No-knead Leek Focaccia - 差不多食譜

「豐原大蔥」的第二道食譜,就做 大蔥馬鈴薯濃湯 那篇提到的「大蔥佛卡夏」,而且用的還是懶人的免揉方法。不光是麵包,這份食譜還有一個衍生的副產品「大蔥油」,靈感來源就是蔥油拌麵。接著就來看看我是怎麼做的吧! 「大蔥佛卡夏」差不多需要這些材料:(20cm鑄鐵鍋) 豐原大蔥 ...... 1根 橄欖油 …… 適量(150ml左右) 高筋麵粉 …… 200g 鹽 …… 2g 酵母粉 …… 2-3g 水 …… 180-200g 「大蔥佛卡夏」差不多是這麼做的: Step 1. 製作「大蔥油」 說來你可能不相信,製作「大蔥佛卡夏」的「大蔥油」,靈感竟是來自於蔥油拌麵。但是大蔥油製作時需要人在旁邊顧著,而且炸過的大蔥也會拌進麵團裡面,正式製作佛卡夏前就先把這個大蔥油做好。 用小蔥製作蔥油的時候,只有切段丟進油裡去炸。可是我打算把炸過的大蔥一起揉到麵包裡,大蔥纖維比較不好咬斷,就先用刀子給它切碎。要注意的是,這裡我只用蔥白,以及稍微有點厚度的蔥綠,也就是蔥白和蔥綠交界那邊。 接下來,把切碎的大蔥放入鍋中,並倒入橄欖油,用中小火慢慢去炸大蔥。我不想要麵包裡黑黑的,所以炸到大蔥變軟,香味散出,顏色稍微黃一點的時候就可以關火,並將炸過的大蔥撈出放涼。 剩下的油就是大蔥油了,留下來炒菜、拌麵都很不錯。 Step 2. 製作佛卡夏麵團 拿個大碗,倒入高筋麵粉、鹽巴、酵母,再加上水攪拌成團。不用揉,只要成團就可以。 Step 3. 拌入大蔥發酵 往麵團中放入炸過而且放涼的大蔥,用湯匙或筷子拌進麵團。如果你的大蔥瀝的比較乾,再多補一兩匙大蔥油進去。當然,我這種差不多的作法,盛大蔥的碗底就差不多有一兩匙大蔥油了,整碗直接倒進去就好。 拌好後,找個蓋子蓋起來,室溫放一兩個鐘頭進行基礎發酵。也可以直接放進冰箱發酵,隔天再拿出來處理,就像其他的免揉麵包一樣。 Step 4. 移到烤盤 發酵完成,就可以把麵團轉移到烤盤上。我懶得洗鍋子,直接拿炸大蔥油的那個鑄鐵鍋當作烤盤來用。先在鑄鐵鍋(烤盤)底部抹些油,再灑些鹽巴,這樣麵包烤好之後表面就可以咬到一點鹹味。 接著就把麵團直接搬到烤盤,淋點大蔥油,開始用手指戳出佛卡夏特有的孔洞。操作之前記得洗手! 戳完孔後,切點蔥綠用大蔥油泡一下,均勻放在佛卡夏表面,並稍微壓進麵團裡。最後往表面再灑些鹽巴,同樣是在表面就可以嚐到些許的鹹味。這樣,就可以準備烘焙了! 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