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汀洲路三段的寶藏巖似乎成了我測試相機的場所。每當拿到新的器材時,就會自然地往那個地方走去。一來,寶藏巖離臺大很近,離水源校區更近,走路不用十分鐘就到了。再者,寶藏巖又很多東西可以拍,隨便拍都可以拍出「風格」,不怕會有失敗作。然而,寶藏巖的名氣似乎不只是這個樣子。
寶藏巖早年作為安置退伍老兵的場所,就如同許多破敗的眷村一般,這裡也有著凌亂的地景與遍生的違章建築。相對於汀洲路上的連綿商店,寶藏巖的頹廢與靜謐給了藝術家養分,讓他們得以繼續天馬行空的創作。
現在的寶藏巖可完全不一樣了,從居住的聚落變成完完全全的藝術館,裡頭還包括一部份「寶藏家園」的日常生活展演。這麼說對住在那邊的居民不太好意思,但事實似乎就是這樣子。越是圍著禁止進入的標誌,人們就越好奇裡面到底是什麼,不斷透過縫隙窺伺。總覺得住在這邊的人就像見光死的生物,必須想辦法用各種東西堵住門窗,斷絕一切外來的視線。或許,在輻射塵的威脅下他們會活得比較久一點。(我又造口業了!聖母馬利亞.觀世音娘娘!)
下午趁著台北難得的晴天,在洗完衣服後就帶著還不太會用的器材走向寶藏巖。這次雖然還是走馬看花,卻開始鑽進所謂的「展覽廳」去訓練我的藝術素養。大概是平常字看得太多,進到這種容許多重詮釋的藝術場所,我反而不太喜歡看作品介紹的看板。知道作者的意圖是滿重要的,但在這個「作者已死」或「作者快死」的年代,我們還是好好訓練一下自己的詮釋能力吧!
雖然這麼說,不過旁邊湊巧有解說團隊經過時,還是忍不住聽一下「官方」說法,以維必要的持政治正確。可是聽了幾處解說,還是什麼都沒記得!至於那些解說牌,如果沒拍下來的話,腦袋裡也不會留下什麼痕跡,就只好看照片找回憶啦!(或者吃些深海魚肝油,富含DHA的食物補腦好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