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是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當地時間,台灣時間為13時46分)發生於日本東北地方外海芮氏規模9.0的地震。震央位於日本宮城縣首府仙台市以東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4.4公里,並引發高達10公尺的海嘯。本次地震為日本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其引發的海嘯與後續的核能事故,使得這次地震新聞的焦點和以往熟悉的模式有非常大的差異。
劇烈的天災向來吸引媒體的關注,但像是地震這類區域性的災害,即使伴隨著海嘯的危機,在以往頂多造成相鄰國家的危機感,還不至於造成全球的恐慌。但是這次311日本地震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危機,卻因為不明朗的輻射外洩與不確定的輻射塵潛在影響,讓全球的媒體不斷注視著這次的地震新聞。甚至,在這個禮拜的頭條新聞中找不太到這次地震的死傷人數,取而代之的是一般人(包括我)無法掌握的核能術語。
在一些新聞領域的論文中不斷看到,新聞人或新聞研究的人不斷將他們自己從事的新聞體系標榜為「準專家系統」(quasi-expert system)。原則上我並不反對這樣的論點,畢竟很多訊息都是透過新聞獲知的。問題在於,這個「準專家系統」在這次的地震事件中似乎讓我們更加地錯亂。對我來說,完全搞不清楚這個事態究竟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去發展,甚至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出自於無聊,也出自好奇,我花了一些時間去蒐集台灣Yahoo上面的新聞,並且針對幾個一再重複的關鍵詞做了幾個非常粗糙的事件時序圖。這邊先告訴大家要怎麼看這些圖形。首先,我把新聞用「天」做單位分開,每一條代表一天的新聞,並依新聞發佈的時間排序,檔名則以「西元年、月、日」命名。再來,黑色的部份代表關鍵詞出現的位置。儘管每個時段進入的新聞量不見得相同,因此這個圖形並不能反應確切的時間點,但是將時間拉長之後,可以大概看到新聞的走勢。
1.) 日本
在台灣的新聞世界中,「日本」這個詞原本就頻繁地出現在平日的報導裡頭。但是在20110311.txt的圖形右端,卻可以看到「日本」突然異常密集地出現。當然,這就是台灣接收到日本地震的時間點。如果硬要給的名目的話,這大概可以稱之為事件在台灣新聞媒體的起始點。中間的每一天,「日本」都極為頻繁地出現在Yahoo蒐羅的新聞當中。直到最後一天,密度開始降低,意味著這個事件已經漸漸被台灣媒體忽視了。
2.) 地震
「地震」是這次的主角,開始密集出現的時間點應該和日本相同。當然,因為事件描述的關係,提及「地震」的次數自然比「日本」要少得許多。然而,地震被忽略的速度似乎比「日本」還快。到了最後一天,已經變成零星的出現。
3.) 海嘯
本次事件中另一個比較不明朗的主題就是「海嘯」。明明海嘯應該是個滿嚴重的災難,但是本次事件中「海嘯」的密度似乎有點低。這是否代表另一個焦點的產生?
4.) *核*
這個圖形並不是單一個關鍵詞,而是包含著「核」這個字的關鍵詞,例如核能、核子、核電、核電廠等等,後頭就用「*核*」來表示。不過,裡面也混雜了一些「審核」「核定」之類沒什麼關係的詞。不過,這並不是嚴謹的學術研究,只是要看個大概而已。
「*核*」的相關事件從地震開始便隱約出現,到了15日和16日時達到高峰,而後比重又慢慢降了下來。「*核*」事件實在是個太過專門的領域,除了少數幾位原子能專家之外,應該沒有多少人可以掌握這些事件到底說了什麼。因此,現場的狀況與可能的危機,新聞報導都只能求助於「專家」。可是專家嘴裡所說的話,我們每個字都能聽懂,合起來卻不太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新聞媒體在這裡往往直接跳到結論,告訴我們不要恐慌、沒有影響等等政策性的宣誓。就一個政府或專家威信很高的社會來說,這麼做或許就能夠維持社會的「信心」和穩定,可是偏偏這裡是台灣,有一群被稱為「名嘴」的人貢獻了很大的輿論力量,而且意見往往和那些「結論」相左。好在這個社會遺忘的速度也滿快的,在後面兩天已經非常快速地淡化了「*核*」事件。
5.) 輻射
關於「輻射」這個詞,我完全不知道該從什麼樣的角度來看,甚至連「輻射」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都沒辦法掌握。不過,這個詞應該是伴隨著「*核*」的事件而來,因為它們的分配狀態還滿類似的。
從上面的五個圖形中,大概可以知道「地震」和「海嘯」只維持了三、四天的版面,之後就被「*核*」相關事件所取代了。但是,憑著這些資訊,我還是沒有辦法在腦海中建構出這次日本震災的狀態,呈現出來的描述也不夠清晰。好吧!我並不是個優秀的導演,再給我一段時間思考該怎麼樣去釐清這些新聞事件吧。
PS. 關於這篇文章與圖片我保留所有的權力,請不要任意複製或重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