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地區地震的事件中,延燒最久的話題想必是核輻射污染的問題。非但影響了當地生態,隨著洋流、大氣與全球食物供應鏈衍生出的輻射物質影響,更讓大家對標上「日本」的物品產生莫名的恐懼感。食物,衣服,甚至是日用品,只要和日本有關,無論是否真的受到輻射影響,總讓人心驚膽戰。面對這些不確定的風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表現在各式層面上。在這篇文章裡頭,我試著去解讀新聞報導帶給我們的輻射認知,同時也試著去猜測你的疑慮究竟在哪裡。
在新聞的分析開始之前,我覺得有必要提供一些輻射影響的官方論調。常看「影。像。生。活」部落格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在這裡不太喜歡用太過政府單位的宣傳用語,所以我們看看其他比較有名的機構所發佈的輻射影響對照圖。
- 原文網址: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1/03/23/radiation-dose-chart/
- 英文原圖:http://xkcd.com/radiation/
- 單位換算:1 西弗(Sv)= 1,000 毫西弗(mSv)= 1,000,000 微西弗(µSv)。
- 台灣輻射假的標準:每小時2微西弗停課;每小時20微西弗停班。
Randall Munroe參考了好幾個權威單位的數據,用圖示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猜想,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到底多少輻射量會對人產生影響,什麼樣的標準才會放輻射假。先講後面這點,依據原能會研擬的輻射假標準,每小時超過2微西弗時會建議高中以下學生停課,每小時超過20微西弗則應停班。那麼,2微西弗和20微西弗究竟對人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回去看看那張圖,一次手臂X光是1微西弗,用舊式映像管(CRT)電腦螢幕一年所接收的輻射量也是1微西弗。這麼看來似乎沒什麼感覺。所以換個比較容易懂的方式,是普通人每天會接收到的背景輻射量10微西弗的4.8倍。換算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每小時2微西弗乘上24個鐘頭,就會得到結果48微西弗,這大概是連續照兩次半胸腔X光的量。想必身體常有病痛的人應該會相當熟悉,這樣的輻射劑量實際上是沒什麼感覺的。
至於停班標準的20微西弗,剛好等於照一次胸腔X光。但如果每個鐘頭都照一張胸腔X光,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這我就沒什麼經驗了。新聞報導裡的專家們說沒有影響,但我們也只能祈禱專家們說的是實話。畢竟核輻射對於像我們這種非專業的一般人來講,實在是個太過艱澀的領域。
看過輻射劑量的示意圖之後,「或許」能夠用比較輕鬆一點的心情來看新聞報導裡的核輻射議題。先放個和上次做時間分析時相似的時序圖,新聞資料來源同樣是Yahoo新聞自2011年3月11日至4月11日列出的所有新聞文字。檔名是以「西元年、月、日」來命名,黑色的部份代表關鍵詞出現的位置。但因為每個時段進入的新聞量與新聞長度都不同,因此這個圖形不能反應確切的時間點,只能看出大概的趨勢。
輻射(Regex) Concordance Plot
相較於「核」的相關字詞,我發現與「輻射」相關的語彙更能反映這次所要挖掘的核輻射議題。因為「*核*」這個詞包含了太多「審核」、「核定」之類的字眼,還有不太能夠判斷究竟在說什麼的「核心」,而「*輻射*」則與核輻射問題直接契合。在這邊,先簡單列出這一個月的新聞中出現次數超過100次「輻射」這個關鍵詞的語彙:
- 輻射 (13,333次)
- 輻射塵 (1,385次)
- 輻射量 (1,351次)
- 輻射值 (640次)
- 輻射水 (283次)
- 輻射物 (193次)
- 輻射線 (139次)
- 輻射屋 (131次)
這些語彙都確實與一般常識中的核輻射議題相關。你或許會質疑,輻射議題是否真的延燒至今,甚至比地震、海嘯都來得重要。看了下面這張圖之後,或許你的疑慮會減少許多。同時,你也會發現「*核*」出現的時機與「*輻射*」是高度地相互關聯。
接著我們要看的是「*輻射*」這個詞,如何和周邊的詞語組合成具備某種態度影響力的字眼。目前我能想到的,就是把「輻射」當成名詞,並且加上後面的動詞去看。透過一些軟體的幫助,在這個月的新聞當中,可以看到輻射所連結的動詞。同樣地,這邊只列出次數超過25次的例子。
- 輻射_N 外洩_Vi (1,373次)
- 輻射_N 污染_Vt (306次)
- 輻射_N 偵測_Vt (152次)
- 輻射_N 值_Vt (103次)
- 輻射_N 擴散_Vi (76次)
- 輻射_N 暴露_Vt (75次)
- 輻射_N 限量_Vi (57次)
- 輻射_N 檢測_Vt (47次)
- 輻射_N 積水_Vi (44次)
- 輻射_N 曝露_Vt (42次)
- 輻射_N 影響_Vt (37次)
- 輻射_N 感染_Vt (30次)
- 輻射_N 傷害_Vt (28次)
由於全都交給軟體去判斷,所以可以看到「輻射_N 值_Vt」和「輻射_N 積水_Vi」是有點問題的。這兩個我們姑且略過不提,其他的動詞看似在客觀地陳述事件,但又好像刻意地植入某些價值判斷於其中。外洩、污染、暴露、曝露、影響、感染、傷害,這些詞都有意無意的明示或暗示著災難的嚴重性。不斷出現的這些字詞,似乎不停地為我們洗腦,直到我們同意輻射確實是個問題,是個災害。更慎者,在這之後還不斷加強這種印象。
我猜測,這就是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呼籲地震報導必須適可而止的原因之一。不過NCC重視的還是新聞報導的事實真相,但這次的福島核災報導根本就像密碼。在真相都沒法掌握的狀況下,也只能一再重複看得到的畫面事實,並且仰賴各種「專家」作出的各式推測。直到我們變了,都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變了。
這時或許我們要回到電視的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來看一下。涵化理論簡單的說,就是透過電視不斷地洗腦,讓你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所以說,如果新聞不斷提示我們輻射是危險的,在一再的重複洗腦之下,我們也會逐漸認知到輻射是危險的。
年紀比較長一點的人或許還記得,台電當初要設立核電廠時,打出的口號是乾淨、環保的能源,理由似乎是不會製造二氧化碳。當時大家似乎也普遍接受了這個論點。但是在福島核輻射災害的報導之後,相信大家又普遍接受了輻射是個危險的觀點。我們都開玩笑的說,要是現在才辦核四公投,那麼核四肯定建不了。
但是輻射到底危不危險?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現階段也只能相信「專家」說的話,並且「希望」專家說的是真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