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釐清「農業」這回事一點都不簡單,也不斷困擾著我。「農業」這個概念太過抽象,幾乎涵蓋了各個方面。也因為這樣,一直以來,農業幾乎都用可以被測量的經濟指標來定義,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來看待。說它特殊,就在於「農業」並不是單一產業,也很難說是多種產業的集合概念。農委會自己也說農業包含一、二、三級產業,幾乎什麼範圍都包了。但我們卻可以發現,一旦有什麼事件發生,政府互踢皮球的作法又開始劃清農業的界線,說這個不屬於農業、那個不屬於農委會管轄範圍的。那麼,「農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如果討論要涵蓋到之前提到的「農—文化3.0」,要讓農業回歸到文化層面的日常生活,又要怎麼樣去釐清「農業」這回事?說真的,我不知道!
廖哲強在「臺灣農業地理研究之進展」裡引述Morris的觀點,指出地理學者從事農業議題的研究時,是非常「政策導向」的。換句話說,政策決定農業研究,決定了學術上的論述口徑,甚至會主宰研究的結果(如果不是明顯的對錯,而是可爭辯的內容時)。那麼,看一看農業政策,應該會是個很好的出發點。
在臺灣,農業最高的政府機構是那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成農業部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我的作法並不是直接去看每一項政策的內容,而是看農委會主委到立法院去做的業務報告(早期稱作施政報告)內容。這些內容是公開的,只要你能瀏覽我的部落格,你就具備找到這些業務報告內容的所有條件。此外,這些業務報告並不是針對單一政策的詳細描述,其內容是每半年整體施政的成果或是重大政策的規劃。也就是說,這些文本是「農業」當局自己所作出的「官方聲明」。如果廖哲強的猜測是對的,這應當就是最顯要的「農業論述」。
文字配對分析(letter-pairs analysis)可以讓文本的概念凸顯出來,視覺化的文字配對分析更能顯示出概念構築的過程。Martin Bereciartua的視覺化文字配對分析就拿波赫士(Borges)的文章來進行。而且不單是顯示結果,他的視覺化工具就如同你在閱讀文本那樣,是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將文本讀進去,圖形中的文字配對也會隨著讀進去的文本而改變。他覺得這麼做,或許能夠對文本產生新的分類法則。
我覺得,對往往由很多字母組成的西方語系來說,這麼做的效用有限。可是,當這套方法納入中文語境時,它的效用就出現了。在中文裡,絕大部份有意義的詞是由兩個字構成的。理論上,進行文字配對的分析後,會浮現出頻率相對高的詞,而這些詞通常是文本中比較重要的概念。藉著動態的過程,將能夠知道某些概念在文本中的變化。或許一開始並不明顯,到了某一個階段才慢慢地加強,或是反過來。你可以看看立法院第六屆第四會期的業務報告,在「參、規劃推動新農業運動施政措施」中「二、培育活力農民,強化農民照護與福利」的那一節。一開始,「漂鳥」這個概念非常地明顯,但是到最後,似乎「辦理」某些東西,「輔導」某些人,「訓練」某些能力,還有總共有多少「億元」才是這個文本的重點。
我修改了Martin Bereciartua的文字配對分析,並且納入了農委會的業務報告資料。現在,你可以親自以視覺化的方式,來檢視一下這些「農業論述」是否和類似於你腦海中的「農業」。我的感覺是:怪怪的!
Demo site:
農委會業務報告::文字配對分析(Letter-Pairs Analysis)
http://www.sustudio.org/lab/letter-pairs/analysis.html
Tested on: Firefox 12.0, Safari 5.1.7, and Chrome
應用技術:jQuery + Cross-Domain Ajax mod + Processing.j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