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藜第」紅樓,俗稱的中壢紅樓。第一次見到這個名字,是搜尋中壢景點時從Tony的人文筆記旅記那邊看來的。可能因為Tony的文章寫在2006年,當時的中壢紅樓還作為客家餐館在營運,外觀看起來並不是特別吸引我,就在腦中稍微留個印象,等哪天有空再去瞧瞧。沒想到這個空檔隔了那麼久,等我再次搜尋燃藜第紅樓時,已經有許多部落客的食記冒了出來,那個地方已經從客家餐館變身成為地中海風味的House + Café。主體建築雖然沒有改變,整個氛圍卻全然不同了!
「燃藜第」其實是這幢紅樓旁的老建築,目前仍然是沒有對外開放的私人財產,我也尊重這戶劉姓人家,不刻意從門外窺探。談到「燃藜第」,就不得不談談字面上的意義。「第」這個字很簡單,單純就是宅第的意思,「燃藜」卻有個好玩的典故。
我不是很確定燃藜故事到底是不是從這邊來的,因為從網路上我找到不只一個出處。但姑且相信當前維基百科所整理的:
燃藜故事出自晉朝《拾遺記》:「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登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燃,因以見向,說開闢已前。向因受《洪範五行》之文,恐辭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向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從向受其術,向亦不悟此人焉。」
用白話來說,漢代的劉向在深夜裡獨自一個人坐著讀書,突然來了一個仙人,手中還拿著一根青藜杖(電視裡神仙都會拿的那種拐杖)。這位仙人朝著杖頭吹了一口氣,杖頭便升起火光幫劉向把房間照亮(有點像《魔戒》裡頭甘道夫的魔法)。除此之外,這位仙人還向劉向傳授《洪範五行》的艱深知識,一直教到天亮。
據說,這棟劉氏宗祠古宅「燃藜第」門前,就有這樣的對聯:「燃火影連書案目,藜花光照硯池雲」。這名稱是由誰而來,相信大家也猜到就是見過「太一之精」的劉家老祖宗,也可以說是中國目錄學之父的「劉向」。但這戶以「燃藜」為堂號的人家到底是不是劉向的子孫,這個倒不是很重要,重點在於勉勵子孫「勤學」的寓意。
燃藜第紅樓建於何時,現在的店名給了我們相當明顯的提示。西元1910年,當時臺灣處在日本的統治之下,用那個時候的曆法來稱呼,應該是明治四十三年。紅樓的門口曾經有一塊木牌,寫著「德憶煤礦辦事」,落款「中壢庄役辦處昭和五年」,顯示這棟洋樓曾經作為煤礦公司的辦公處所。但是我目前從網路上找不到這間公司的相關資訊,暫時也沒打算深究。何況,這塊木牌現在也不在門口,不知道哪裡去了。
然而,臺灣的洋樓一直都很有意思。這棟燃藜第紅樓市兩層的西式頭房,採用英國19世紀中後期發展的殖民地建築樣式,有點像淡水紅毛城旁那棟英國領事館的味道,但規模小了許多,格調也簡約不少。但光是兩層樓的高度,在普遍都是平房的年代,已經算是當時的地標,是中壢地區的名宅。
建築方面我算外行,但在KEY中壢文創平台上可以找到這麼樣的描述:
二樓拱廊是最大特色,推測其功能類似亭台樓閣,供休閒使用。紅樓有拱磚圈,多力克柱飾,瓶狀欄杆,但無地下室及明顯升起臺階,同樣有陽台綠釉瓶的裝飾。使用進口紅磚營建,東南兩面設陽台。其硬山頂、台灣瓦、陽台深度不足,且並非每個房間都有門直通陽台等特點,可證明此屋非正統的殖民地樣式建築,其樣式是桃園縣內目前僅見的。在早期,像紅樓這類二層樓建築是非常顯目之地標,因而成為中壢的名宅。紅樓因磚拱圈、仿多力克式陽台及瓶狀欄杆等仿洋樓設計,與中正路上巴洛克式的吳鴻森故宅(中壢醫院),並列為中壢兩大特殊建築。
事實上,多立克柱式在柱身得要有凹槽,燃藜第紅樓頂多是不完全的仿多立克柱式,甚至是不完全的仿洋樓設計。可偏偏就是這些有點詭異的地方,反而成了它的獨到之處。沒有其他建築和它一樣。
多日的陰雨,天空在我到訪的那天放晴。下午三、四點的斜陽,灑落在燃藜第紅樓。站在二樓的陽台,可以充分感受到光影的魅力。重新整理過後的室內空間,相信早已不同於當時的煤礦公司辦公室,值得您親自去走一走。
一樓入口玄關 |
一樓會議空間 |
一樓玄關 |
二樓展覽空間 |
二樓展覽空間 |
地址:中壢市正大街32號。中山高中壢新屋交流道往中壢方向,肯德基那條路左轉。
開放時間:11:30 - 22:0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