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有塊石頭,不去看看感覺怪怪的,看了又覺得實在沒什麼。聰明的你應該猜到了,就是那塊出現在教科書裡頭的「毋忘在莒」,金門的象徵。印象中,刻著「毋忘在莒」的那塊大石頭旁邊光禿禿的。或許從小學畢業二十多年後,我頭一次有機會來拜見這塊石頭,旁的小樹苗已經長成這副模樣了吧!再過幾年,恐怕要在林蔭中尋找「毋忘在莒」這四個字。但真要問起「毋忘在莒」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我相信不少人需要稍微想一下。
不考試之後,很多人可能忘了「毋忘在莒」是個成語。這個成語有兩個含義,一個指的是勿忘前事,另一個則是背負著收復國土的包袱。第一個含義的典故來自《呂氏春秋》,Wikipedia上有這樣的描述:
《呂氏春秋·卷二十三·直諫》載:「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鮑叔牙即提醒齊桓公勿忘當年之苦難。
收復國土的第二個含義,典故則來是時代稍晚一點的戰國時期,來源同樣是Wikipedia。
戰國時期,莒國此時已經是齊國的一個城。前284年齊國被燕國樂毅濟西之戰率領大軍連攻七十二城,僅剩即墨、莒二城為齊國最後固守。齊國在田單的領導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經歷五年成功收復了失地。後以毋忘在莒比喻收復國土。
在那個年代,想也知道蔣中正最想要的是讓第二個含義能實現。但是這麼多年過去,只有被迫從教科書上習得近代史的我們,讓第一個含義能延續下去。因此有人諷刺地說:「我們讀的地理是歷史,讀的歷史是神話。」我義務教育時期讀的歷史地理課本,與現在比較通行的實際國際狀況比較起來,確實有這樣的意味。可當年為了考試,硬是排除了「政治正確」外的其他詮釋。這段神話般的歷史,卻成為「毋忘在莒」在今日旅遊脈絡值得一談的小故事。
要到「毋忘在莒」勒石,從刻有「玉章路」的牌樓開始,還需要往上走1500公尺。要是尋常的日子,這1500公尺的上坡車道根本沒什麼,問題出在前一天參加金門馬拉松已經跑了21公里,兩隻腳還沒有恢復,只能一面哀嚎一面慢慢地往上走。
走到一半就可以看到「劉玉章」的塑像。說真的,除了從肩膀上的四顆星知道他是位上將,我對這個人不是很感興趣,可這位老兄也幹過金防部司令。和歷任的金防部司令比較起來,這老兄挖了最多的洞。那些洞可不是給人跳的,而是為了在「大砲小砲砲打砲」狀況下生存的坑道,這些工程也被稱作金門的地下化。劉玉章部下所挖的這些坑道,也確實在八二三砲戰中發揮了作用。他的另外一件工程,就是修築了這條太武山登山公路,後來也拿他的名字來命名。
沿路樹木比較稀疏的地點就可以俯瞰金門島的東南方,天氣允許的話,還能看到訓練「海龍部隊」的料羅灣沙灘。可惜我沒有這樣的運氣,那幾天雖然出太陽,遠一點的地方卻都霧霧的,只能從《軍中樂園》那部電影去窺探。或許哪一年我會去參加料羅灣搶灘的活動,親自去體驗海中長泳的滋味。
到達「毋忘在莒」之前,一路上有許多刻有精神訓示的勒石,大多是老蔣的傑作,主題也逃脫不了復興中華。走著走著,來到一群人聚集的地方,那就是「毋忘在莒」了。
這塊岩石底下總有一堆人,要拍照還得要排隊。不過急著拍照,幾乎所有人都忽略旁邊被樹叢擋住的「毋忘在莒本義」碑。(我也錯過了,僅拍到一小角,回來得靠著網路搜尋才找到內容。)
秦孝儀給了「毋忘在莒」四個字很好的詮釋。但我覺得讓大家真正沒忘了「莒」的,其實是臺鐵。儘管意義早已不同,「莒光號」列車仍然奔馳在臺灣的鐵軌上,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毋忘在莒」可能意味著莒光號上遇到的糗事。撇開時代的包袱,這一切都可以輕鬆看待。
要到「毋忘在莒」勒石,從刻有「玉章路」的牌樓開始,還需要往上走1500公尺。要是尋常的日子,這1500公尺的上坡車道根本沒什麼,問題出在前一天參加金門馬拉松已經跑了21公里,兩隻腳還沒有恢復,只能一面哀嚎一面慢慢地往上走。
走到一半就可以看到「劉玉章」的塑像。說真的,除了從肩膀上的四顆星知道他是位上將,我對這個人不是很感興趣,可這位老兄也幹過金防部司令。和歷任的金防部司令比較起來,這老兄挖了最多的洞。那些洞可不是給人跳的,而是為了在「大砲小砲砲打砲」狀況下生存的坑道,這些工程也被稱作金門的地下化。劉玉章部下所挖的這些坑道,也確實在八二三砲戰中發揮了作用。他的另外一件工程,就是修築了這條太武山登山公路,後來也拿他的名字來命名。
沿路樹木比較稀疏的地點就可以俯瞰金門島的東南方,天氣允許的話,還能看到訓練「海龍部隊」的料羅灣沙灘。可惜我沒有這樣的運氣,那幾天雖然出太陽,遠一點的地方卻都霧霧的,只能從《軍中樂園》那部電影去窺探。或許哪一年我會去參加料羅灣搶灘的活動,親自去體驗海中長泳的滋味。
到達「毋忘在莒」之前,一路上有許多刻有精神訓示的勒石,大多是老蔣的傑作,主題也逃脫不了復興中華。走著走著,來到一群人聚集的地方,那就是「毋忘在莒」了。
這塊岩石底下總有一堆人,要拍照還得要排隊。不過急著拍照,幾乎所有人都忽略旁邊被樹叢擋住的「毋忘在莒本義」碑。(我也錯過了,僅拍到一小角,回來得靠著網路搜尋才找到內容。)
【毋忘在莒本義】總統蔣公於四十一年元月題石於金門太武山之陽,曰:「毋忘在莒」,蓋有軌於齊安平君田單,以區區莒、即墨之地,盡復齊七十餘城,特勉國人毋忘此義,必日以反攻復國之志相勉也。謹按:戰國之際,燕使樂毅伐破齊國,齊襄王以世子走莒,時惟莒與即墨不下,莒及即墨士大夫相與推田單為將軍以拒燕。田單乃身操版鍤,與士卒分功,妻妾編於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饗士。並收城中牛千餘,為繪絳衣,畫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出,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走燕軍,而城上鼓噪,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奔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而齊七十餘城皆復,乃迎襄王入臨淄聽政,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云。我今日金、馬、臺、澎,亦猶當時之莒與即墨,而俄寇驅策共匪佔我大陸,殘我民命,視之燕當時盡劓所得齊人,與盡掘齊先人壟墓,更千百倍其酷且烈也。以我全體軍民,皆以毋忘在莒自勉,則所謂德慧術智,恒存乎疢疾。所謂殷憂啟聖,多難興邦,胥將於此中驗之矣。而反攻復國,滅此朝食,必不獨踵武於前烈而已也。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吉日秦孝儀承 命敬撰並書
秦孝儀給了「毋忘在莒」四個字很好的詮釋。但我覺得讓大家真正沒忘了「莒」的,其實是臺鐵。儘管意義早已不同,「莒光號」列車仍然奔馳在臺灣的鐵軌上,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毋忘在莒」可能意味著莒光號上遇到的糗事。撇開時代的包袱,這一切都可以輕鬆看待。
OanimYspec-na Ryan Black https://wakelet.com/wake/Cs8ULb2nBkoy9ow7hld3A
回覆刪除cuedigh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