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造訪翟山坑道,想必會懾服於水道內的立體空間。由平滑水面映照坑道倒影所形成視覺奇觀,加上藍色燈光營造的神秘感,給人身在奇幻國度的錯覺。翟山坑道的挖掘完全是軍事上的考量,但鑿出的花崗岩洞穴有如渾然天成的音箱,金門國家公園屢在其中舉辦坑道音樂節。但是在我抵達的時候,並沒有悠揚的樂音,只有藍色燈光照耀的奇幻洞穴等在那裡迎接。
當兩岸關係還需要動槍砲的年代,金門的物資幾乎全靠臺灣補給。其實用腦袋稍微想一下,現在金門的戶籍人數約12萬人,常住人口6萬人,食物和水都得靠進口了,當年十萬大軍駐紮沒有補給怎麼成。況且兩岸緊張的情勢,民生物資也不可能就近從廈門補給,更何況是軍事用的槍砲彈藥。但是在砲火下進行補給,可不是件好玩的事。
打從水軍設立之始,除了武器越來越進步之外,搶灘的戰略幾乎沒有變化。當過海軍的大概都知道,攻擊時軍艦往往停在離岸稍遠的地方進行砲擊,砲擊結束後就派陸戰隊進行搶灘,然後才會開始送裝甲、砲車等重裝備上去,等待灘頭確保後才會送陸軍上去。海軍陸戰隊隊歌的前兩句,「為海軍收戰果,為陸軍作先鋒」,指的就是這等光景。每天早上集合唱這首歌的時候,總有種被送去當砲灰的感覺。沒辦法,誰叫我們的籤運差!
後頭為當年於翟山坑道進行運補作業的登陸小艇 |
對戰區進行補給時狀況不太一樣,軍艦不會進行砲擊,也不會派陸戰隊進行搶灘。同樣的是軍艦依舊停在敵人大砲的射程之外,僅派補給小艇把物資運到我方的陣地。要是補給的區域就在敵方的砲火射程內,露天進行補給也很容易受到攻擊。金門離對岸的廈門並不遠,整個金門幾乎都在大陸火砲的射程當中。遭受八二三砲戰的洗禮後,金門深知確保補給的重要,因此在大小金門分別開鑿翟山坑道與九宮坑道,從地下進行補給。
翟山坑道從民國52年(1963年)開挖,到民國55年(1966年)完工,耗時三年,共動員36萬員人次。坑道開挖的過程相當原始,先用電鑽在堅硬的花崗岩鑿孔,放入炸藥爆破,接著用十字鎬、圓鍬等工具修整清除。這項工作相當危險,被炸彈炸死受傷的不計其數。不僅如此,挖掘的那三年可說是日以繼夜,由當時58及93步兵師的工兵採三班制24小時開挖。依當時兩岸緊張的情勢,早一天完工是一天,誰都不敢保證下一次大規模砲戰什麼時候會發生。
翟山坑道挖掘的成果相當可觀,共挖出了357公尺長的A字形水道,以及連接陸地長101公尺的坑道。101公尺的坑道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從海面一路攀升到地面。357公尺長的水道約有11.5公尺寬,約8公尺高,可供42艘登陸小艇卸載及迴轉。現在還可以在水道牆上找到的號碼,就是登陸小艇停放的編號。
若干年後,水道的泥沙淤積,兩岸趨緩的情勢也削弱戰備功能,翟山坑道遂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廢棄。後來成立翟山坑道管理站,由金門國家公園接手整理過後,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七月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今日的模樣。
A字形水道兩端,仍然留有控制閥門的捲揚機控制臺。從器械上的鏽痕看來,可以肯定這些機器都不能用了。接連海面的閥門也被厚重的水泥牆給封起,確保水道水位一致,方便遊客參觀。也虧了封起閥門的水泥牆,讓水道內的水面保持平靜,產生出令人讚嘆的倒影。
除了有欄杆步道的主要水道外,A字形的水道內還有一個支道,用來停放故障或備用的登陸艇。主要的運輸設施都會有這項設計,為的是要排除擋在主要的水道的登陸艇,以免影響運補作業。另一方面,支道內備用的登陸艇也可以隨時支援意外的狀況。
走到兩頭,聽到海浪聲就得往回走了。已被水泥封住的閥門擋住了去路,得從外頭繞一大圈才能看到翟山坑道的外觀。初到金門的我還搞不清楚狀況,沒有能夠細細品味這個不凡的坑道。要是有機會自行前往,記得把腳步放慢一點,親手摸摸坑道旁的花崗岩壁,看看開鑿時留下的炸藥鑽孔,順便找找停放第42艘補給小艇的位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