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麴」,農民俗稱「穀母」,多發生於高溫多雨的環境,它的病原菌就叫做「稻麴病菌」。
稻麴的特徵相當明顯,受感染的稻穀會不正常地增生膨大。我們發現的時候,生病的穀粒通常都已經被橘黃色的菌絲塊包覆,呈現出表面粉粉的狀態,看起來很像開了花一樣。如果早點察覺的話,還可以看到綠色、黃綠色的階段。
稻穗上的稻麴型態 |
根據研究報告[1]描述,這些看起來粉粉的東西就是稻麴病菌的厚膜孢子。這種孢子會飛散並污染其他健康的稻穀,而且有很大的可能傳染會至下一期稻作。
40x 受感染稻穀表面的稻麴 |
透過顯微鏡,可以清楚看到包覆在稻穀上的稻麴菌絲塊。這些橘黃色的菌絲(或孢子),甚至會卡在稻穀的毛刺上。
100x 受感染稻穀表面稻麴菌絲 |
取一點黃色的稻麴,放到玻片上觀察。最先會發現這些菌絲塊很難剝開,想要將它打散並不容易。在40倍的放大倍率下,看到的就是一團,以及邊邊稍微弄開的小小的黃色顆粒。放大到100倍,能看到的仍然相差不多。
稻麴病菌 40x |
放大到600倍的時候,呈現的影像就很不一樣。可以看到一顆顆圓圓的菌聚成一團,我猜應該就是稻麴病菌,跟酵母菌長得很像。而比較大顆,顏色黑黑的是不是孢子囊,我就不敢肯定了。畢竟我只是個種水稻的農民,不是研究這個病的專家,有問題還是去請教那些專門的人。
稻麴病菌 600x |
在台灣,稻麴並幾乎都是零星發生,往往不怎麼嚴重。防治上通常不會建議使用藥劑,僅需將病穗移除[1]即可。但畢竟是靠孢子傳播的,我覺得剪除後不要亂丟,給垃圾車載去燒掉會好一點。但如果病況太嚴重的話,趕快聯絡改良場的專家去看看。
延伸閱讀:
[1] 蔡武雄。2003。稻麴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8。頁313-315。 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檢局。 線上版本: https://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8/ricePDF/06-12.pdf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