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9的文章

【跟著我的閱讀腳步】武昌街一段七號:他和明星咖啡廳的故事

一杯咖啡裡,沁開的不只是香氣而已,而是藉由文字轉化讓更多的讀者分享受益。 -- p. 139 對於《 武昌街一段七號 》的印象,早在我與這部小書的邂逅之前就已形成。在書本封面,林懷民說「明星是六、七○年代台灣文學的搖籃,有如巴黎河左岸的Café,這本書像鏡子,照應了歷史,文學與政治。」黃春明也說,「明星在那個年代,就像文化林木中的一棵喬木,它庇蔭過許多作家和藝文界的人士。我就棲息在明星下蛋的,如果沒有那裡的空間、桌椅和更重要的人情,可能就寫不出東西來。」可是,沒有參與那段歷史的我,對於明星的印象卻是許舜英指出的「包裝紙」。為了確定腦袋的記憶沒有問題,我又把那本書翻了出來。##ReadMore## 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的麵包全部都用白色的棉紙包起來,像是在精品店買衣服的時候包裝的棉紙一樣,當奶油沾到紙張時,在白紙上面會透出油花的印子。我很喜歡用紙張當作包裝食物的材料,就像很久以前買小吃的時候,不適用塑膠袋,適用一種黃色的紙袋,我一直很喜歡這種材料,這是一種日常生活裡最好的包裝方式。用紙張作為包裝的素材,會讓麵包還保持一種溼度。紙是很天然的材質,它就應該要和麵包放在一起,光是這一點我就太喜歡明星西點麵包了。 ---《 我不是一本型錄(全解剖別冊) 》, p. 88 當然《 武昌街一段七號 》和許舜英的切入方式全然不同,它不是本介紹產品的型錄,而是「明星咖啡廳」老闆簡錦錐的自白。然而,開頭一九三九年上海租界的時代背景,卻讓我感受到最近吹的一九四九風,不禁將這部書與龍應台的《 大江大海 》開始做比較。此時的腦袋馬上浮出一個念頭,如果沒看過龍應台的《 大江大海 》,或許會覺得這部書很感人。但顯然,這位撰文人的寫作方式和龍應台有極大的差異。那麼,這部書該怎麼看才有意思呢? 繼續往下讀,這樣的想法也逐漸地煙消雲散。龍應台的《 大江大海 》蒐羅了龐大的史料,做了無數的採訪,足跡遍佈整個東亞。相較之下,《 武昌街一段七號 》卻只能算是老闆的口述歷史,隨著時間推移,說著咖啡廳裡的人來人往。《 大江大海 》展現了大規模遷移的磅礡氣勢,「明星咖啡廳」則佇立在台北街頭,看著來來去去的人潮。日本人走了,俄國人來了,美國人來了,又走了,國民黨來了,作家來了,警備總部也來了,又走了,作家走了,股票族來了,時間過去了,咖啡廳也走了。在城隍廟對面的咖啡廳,就這麼看著一批批的人來來去去,見證著台北的歷史。

【跟著我的閱讀腳步】糧食戰爭: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

Themselves - Roman Is As Roman Does from anticon. on Vimeo . 拉吉.怕特爾(Raj Patel)的《 糧食戰爭 》由食物體系的觀點出發,刻意呈現出世界食物體系的不均等發展,藉此來喚醒大眾對(貧窮)農村及農民的重視。 從社會的觀點來看,拉吉指出的食物世界,就像是馬克斯(Marx)對於工業革命之後資本階級的批評,更像是毛澤東所領導的農民革命。在拉吉所稱的現代食物體系中,農民一直都是被壓榨的下層階級。他們雖然是糧食市場的供應者,但這個食物體系卻不總是照著經濟上的供需法則進行。生產過剩,價格當然不好;但是生產太少,價格也不會好。造就此種後果的成因很複雜,不過也可簡單的說,那就是生產與消費間的那道神祕過程,只有資本家才擁有看穿神祕符碼的眼光,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遊戲是怎麼玩的。這樣的論點,可以在許多人的閱讀心得中看到。然而,這本書讓我感興趣,也是由我這種背景可以深入探究的,應該是第九章所反省的一個問題:「我們的口味是如何形成的?」 拉吉指出,我們的口味其實不是憑著自由意志所選擇的結果,而是被食物體系操縱的,是被糧食貿易商、食品加工業者所掌控的,真正能夠憑著自由意志來選擇食物的,大概只有那些糧食貿易業者的老闆而已。就經濟、商業控制的面向來看,這似乎是個合理的解釋,畢竟窮人只能買到有限的食物類別。但口味的形成就只有這樣嗎? 聰明的讀者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口味或飲食習慣的形成,其實與文化、社會、甚至空間有關。《 糧食戰爭 》書中提到的「電視餐」,或許是個絕佳的例子。拉吉分析了1980至2003年英國電視用電激增量,以及熱門電視節目(影集或世界盃)的關連性,並探討背後的原因。他提到: 晚間五點到七點之間,是英國國家電力公司的尖峰供電時段,輸電量高達六百億瓦特以上。為了確保供電量足夠,電力公司會記錄消費者的需求量。最讓配電所感到頭痛的是「電視尖峰」,也就是熱門電視節目廣告時間或播畢之後,電力需求遽增的時段。這時候,觀眾會起身去泡茶,煮水所需的電力使電力需求同時間大幅增加。「電視尖峰」反映了生理需求(口渴)、文化特色(如第四章所說,茶是典型的英國飲料),還有住家的空間配置(電視在客廳,茶壺在廚房),顯然也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一大批人同時間收看同一節目。 --- 《 糧食戰爭 》, p.

Oba-Mao T-shirt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前陣子的中國訪問,讓全世界的媒體都政治新聞的角度嚴陣以待。可是中國有批年輕人不搞政治,卻大玩拼貼遊戲,讓歐巴馬穿上了解放軍的衣服,也在文字與聲音上重新組合,成就了奧巴毛(Oba-Mao)。泰半的評論者都偏向政治解讀,認為這樣的做法會冒犯歐巴馬。當歐巴馬來到上海時,這種印有歐巴馬穿著毛澤東服飾圖樣的T恤,自然被下令禁賣。 奧巴毛(Oba-Mao)T恤究竟有多紅,CNN的記著指著那件T恤說道,「這是每個人都在討論的T恤,畫的是歐巴馬穿著毛澤東相當有名的中國共產黨服裝,背後寫的是『歐巴.毛』(Oba-Mao)」。她才說完沒多久,馬上就被請到公安招待外賓的拘留所,在裡頭享受了兩個鐘頭的閒暇。大陸當局顯然很擔心這樣的T恤會冒犯到歐巴馬。但有趣的是,大陸的中央電視台(CCTV)卻還在宣傳奧巴毛T恤,在標題寫出 Obama T-shirt is sold in Beijing 。 A picture in a t-shirt featuring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face replacing China's former leader Mao Zedong's face in an iconic imag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Red Army, on sale in Beijing, October 30, 2009. The shirt is call "Oba Mao." ---CCTV, Obama T-shirt is sold in Beijing 究竟需不需要用政治意圖來看待,或許我們可以從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所講的兩種模仿形式來看待,也就是戲仿(parody)和拼貼(pastiche)。「戲仿是一種對具有獨特風格原型的佔用及嘲弄,「戲仿的整體效果畢竟是——無論是出於共鳴或帶有惡意——使這些文體風格的私有特性,以及有違人們常態說寫方式的消極與怪異成為笑料」[1];有點「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味道。反之, 拼貼(pastiche),就像是戲仿(parody),是對一種特殊、獨特、特別形態的模仿,是穿戴著語言的面具,以死亡的語言訴說著。但拼貼是這種擬態(mimicry)的中立實踐,沒有戲仿中隱而不

啊~嘴巴張開~拔智齒

每次到牙醫診所,在看到牙醫師前總會聽到電鑽高速的孜孜叫聲,有時還會伴隨著小孩子的哭鬧聲。過沒多久,就會看到一個人托著下巴無力的走出來。無論是小朋友,或是在外頭堂堂七尺的男子漢,似乎很少有例外。牙醫就是個那麼恐怖的存在! 如果可以的話,我實在不想去拜訪他們。可惜我平常沒有好好保養牙齒,滿口爛牙的我有陣子不得不經常造訪牙醫診所。要證據的話,上面那張照片應該夠明顯了。又是牙套、又是補丁的,根本就像是用來形容貴州的「地無三里平」那般的「牙無三顆正」。偏偏連智齒也長得不正,下面的兩顆都是水平的,左邊那顆還冒了出來。 事實上,那顆智齒已經冒出來很久了,只是被我刻意忽略。只要它不搞怪,沒有蛀掉,暫時留著也不會怎麼樣。然而實際狀況總是和你的期望有出入。每當壓力大的時候,那個部位就會隱隱作痛。倒也不是痛到受不了,但在壓力大時只要一點不順心就覺得相當惱人。那顆智齒就扮演著那個討人厭的角色,趕也趕不走。 上禮拜,趁著最近不大需要說話時,終於下定決心去把智齒拔掉。因為上次看牙醫過後也半年了,先到附近的牙醫診所檢查,順便問問那顆智齒能不能在診所拔。其實我心裡有數,這種水平智齒應該要到醫院去才有辦法解決,診所的牙醫師也是這麼說。但令我意外的是,他看過後很和藹、親切地說道,去拔牙前要吃些東西,得要有力氣才行,看起來會要受點罪。這句話聽起來還滿窩心的,可是怎麼一直感覺怪怪的。要受點罪這點我可以接受,那叫我多吃些東西,難不成是我看起來一臉憔悴? 總之,聽完診所牙醫的意見後,回家馬上上網掛台大醫院的牙醫。對於要掛哪個醫師,我一點概念都沒有,總之不要是實習醫師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我可以配合的時間。好不容易挑了個禮拜四下午預約,沒想到過十分鐘再進去就額滿了,還好沒有太過猶豫。 於是禮拜四,依預約時間到了台大醫院。一如往常,踏進醫院裡面後馬上迷路。雖然有很多指標,但我還是花了一些力氣才找到報到和看病的地方。於是,開始了下午漫長的等待。 大醫院沒辦法像診所一樣預約準確的時間,只能約上午或下午。早預料到這種狀況,所以準備了一本書過去翻,但翻沒兩三頁就輪到我了。因為沒在台大醫院看過牙醫,所以在表明要拔智齒後,先讓我去照了全齒的X光,回過頭來再看要怎麼處理。 拔這種水平智齒似乎是個小手術。牙醫師開始跟我解釋各種拔智齒可能會產生的狀況,像是可能會碰到神經,而造成拔牙部位腫脹不適。這樣的症狀有人幾天後就會消失,但有些人

【跟著我的閱讀腳步】台灣魅力農村:作家攝影家知性之旅

政府出版品通常都不好看,這本《台灣魅力農村》也沒讓我失望,的確不是很好看。特別在看完許舜英那本《我不是一本型錄之後》,感受更是強烈。副標雖然是「作家攝影家知性之旅」,可是裡頭的文字大多是平鋪直敘的記敘文體,攝影作品也沒有真的能夠展現農村魅力,多是些牌坊、社區角落的記錄照片,而沒有將魅力的氛圍給營造出來,反倒像是水保局結案報告中企圖吸引人的緒論。 或許就水保局這類的工務單位,對其在農村文化上的努力應該抱持著較為寬容的態度來看待。但是後來想一想,既然水保局試圖去做社區發展的工作,並且視為該單位的政績,那麼我們便應該用較為嚴格的角度去審視。正如出版時水保局局長吳輝龍在序中寫的,水保局要「適時的引導農村轉型,使傳統的農業轉型為休閒產業,並與觀光結合」(p. 2)。因此,透過十二個景點的採訪攝影,將這些風景優美、深具地方特色的社區介紹給大家,以展現本書欲呈現的《台灣魅力農村》。但是,魅力在哪裡? 有可能是我閱讀的不夠深入,但是網路上很多部落格展現出的農村比這本書更有魅力。粗淺的觀察之下,似乎是內容太雜亂。雖然每篇文章都只介紹一個社區,可是卻同時描寫了太多的東西,看起來就像是在做人類學調查時的田野筆記。客觀的部份確實有,但是這本書要談的是「知性之旅」,太過客觀的東西沒辦法打動人心。講得太白,反而讓人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少了種探索的趣味。 就這點,可以從前陣子相當紅的國片「海角七號」作為恆春行銷的例子來看。「海角七號」中,直接提到景點名稱的次數,用手指頭就可以算得出來,可是該片的故事卻讓人想要站在電影場景中,實際感受影片人物所經歷過的情境。這麼一來,便引起了一股恆春海角七號熱,所有的海角狂熱份子都拿著劇照,按圖索驥,進而去發掘影片中的場景,去尋找國境之南。「海角七號」並沒有刻意去凸顯所謂的地方特色,只用幾秒鐘短短帶過一個鏡頭,甚至只是個背景,如此而已。我認為,故事才是「海角七號」讓恆春蔚為一時風尚的主要因素。 關於故事的問題,我想留到另一次的討論上再進行。現在,我要進一步去說明為什麼這本書不夠好看。缺乏深度大概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還記得許舜英怎麼說國外的時尚雜誌嗎?她說: 義大利版或法國版的《Vogue》,他們的魅力在於非常有文化;當他們討論fashion時,完全是從藝術或是藝術史的角度討論。他們會引經據典地告訴 你,60年代的衣服,或是引用一大堆藝術的背景知識(art re

【跟著我的閱讀腳步】我不是一本型錄 全解剖別冊

很久之前我就讀過《 我不是一本型錄 》,那是方便攜帶閱讀、書籍氣味濃厚的25開本。當初在老闆辦公室的桌上看到,直接向她借過來翻閱,沒有收藏。這次趁著網路書店打折,加上差一點點就達到免運費的門檻,就買了一直都沒翻過、類似雜誌大小的《 我不是一本型錄(全解剖別冊) 》。今天花了點時間,再度把這本自稱不是型錄的書翻完,其實它真的就是本型錄。 我想許舜英厲害的地方,就在於能讓你掏出錢來買型錄。儘管書名叫做《 我不是一本型錄 》,但書裡面幾乎都是商店、商品的介紹,就算不是本型錄,也是生活指南。或許,這點就是《 我不是一本型錄 》存在的目的,提醒你在閱讀商品目錄之外,也能讀到生活的文化。如同許舜英在閱讀時尚雜誌時,仍然希望有東西可以讀。 義大利版或法國版的《Vogue》,他們的魅力在於非常有文化;當他們討論fashion時,完全是從藝術或是藝術史的角度討論。他們會引經據典地告訴你,60年代的衣服,或是引用一大堆藝術的背景知識(art reference)來討論style,除了很厲害的攝影之外,我更從裡面看見許多文化的背景知識。 ---《 我不是一本型錄(全解剖別冊) 》, p. 40 我想許舜應試圖要指出的,是種跨界的閱讀,或是種跨越界線的思惟。可惜我看不懂義大利文,也不懂法文,要不然我還真想弄幾本來翻翻。「跨界」其實是個很夯的字眼,而且讀十篇談論跨界的文章可能會出現十一種論點,每個人談的都不一樣。其中,出現最頻繁的複合語彙大概就是「跨界合作」。 對許順應而言,「跨界合作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不同領域創作者的合作,第二個意義是當今每一個專業人士的跨領域能力。」(p. 65)我現在沒辦法談第一點,因為我沒什麼機會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但第二點卻是自己在努力的目標。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只有一面之緣的謝國雄老師丟給我的一個問題。 在系所評鑑的壓力下,我好死不好在本系自評時被抽中當作訪談的學生。後來才知道,我是當天唯三在場的博士生,而博士班至少需要三個人。反正就當作進去聊聊天,只要維持「政治正確」的答案即可。當天,謝國雄就是其中一個評審委員。他問了在場的三個學生,念了博士班之後對於我們自己的領域能夠留下什麼樣的知識積累,也就是和別的科系有什麼不同,可以確立這個學科在學術上的獨特性。要不然,一直做社會研究的話,直接併到社會系即可,何必再多一個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那時候我的回答,似乎

詐騙電話又一樁:「偽」誠品網路書店客服

被批評為作秀的反詐騙日才過了幾天,馬上就接到詐騙集團的電話。看來詐騙集團真的把那天當作公休日,經過充分休息之後繼續出發。這次我接到的電話,是冒充誠品網路書店客服人員的詐騙電話。只不過誠品的反應速度似乎比詐騙集團快了一步,在接到電話前就已經收到簡訊通知了。 提醒您誠品網路書店不會以分歧設定錯誤要求您作任何金融操作,接到詐騙電話切勿提供任何資料或至ATM進行操作,有疑問請於上班時間來電確認。 ---簡訊 說實在的,這陣子每天都坐在電腦前面,即時通幾乎保持著隨時上線的狀態,根本沒什麼人會打電話給我。況且,這幾天也沒有訂什麼需要宅配的東西,接到這種號碼不明的電話,只會讓我提高警覺而已。再說,除了貨到付款的那種之外,這邊樓下有櫃台代收,最多也只會收到簡訊通知,連電話都不會有。不過,接到這種電話之後,還是把通話的大致內容給分享出來,以免有人被詐騙集團的伎倆給騙倒。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這天我依舊過著糜爛的週末生活,早上睡到自然醒,中午吃了飯後繼續睡,等著晚上吃飯。因為睡得太多,沒消耗什麼卡路里,也就不急著去吃晚餐,繼續窩在電腦前穿梭在土豆網和非死不可之間消磨時間。 時間到了晚上八點多,手機突然響了起來,顯示了一個沒看過的號碼,直覺不是推銷信用卡,要不然就是詐騙集團。不過信用卡公司的推銷員應該沒那麼認真,週末還在加班,應該是詐騙集團錯不了。因為實在是太無聊,就接起來看看有什麼新花招。 一接起來,對方好像還沒反應,只讓我聽到吵雜的背景聲音。直到喂了兩三次之後,對方才說:「蘇先生嗎?」 因為沒跟人做生意,幾乎沒有人會稱呼我「蘇先生」,聽起來一整個莫名其妙。但為了讓對話能夠繼續,也只好回說,「是的!有什麼事嗎?」 於是,詐騙集團開始了對話的主要內容,開始冒充起誠品網路書店的客服人員。馬上就問我說,請問你(還不是用您,這家公司的客服也太不專業了)十月一日是不是在誠品網路書店訂了一批書,《天使遊戲》的那一批。 我的閱讀量還滿大的,幾乎每個月都會訂一批書,所以應該是有的,只是因為折扣的關係,不確定是從哪家網路書店訂的。而且《天使遊戲》才剛看完不久,確實有這本沒錯。因為平常有記帳的習慣,人也剛好在有網路的電腦旁邊,就請她稍微讓我查證一下。我猜,這時候那位詐騙集團的客服小姐應該覺得怎麼那麼倒楣。果然,在我的日誌帳和誠品網路書店的訂單中,都有這批書的資料,就回了她

【跟著我的閱讀腳步】羅安娜女王的神祕火焰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小說並不好讀,想寫個讀書心得就更難了。看過《玫瑰的名字》、《傅科擺》、《昨日之島》與《波多里諾》之後,對於今年剛翻譯過來的《 羅安娜女王的神祕火焰 》就更沒有抵禦能力了。儘管知道這本小說厚達496頁,比一般小說更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閱讀,還是忍不住掏出錢包買了它。 在網路上搜尋到很多文章,喜歡以《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Dan Brown)拿來和艾可做比較,或許是因為兩人都善於使用符號的緣故。但是拿現在的丹.布朗和艾可來比較,兩者運用符號的能力實在相差太多了。丹.布朗還很年輕,對他的作品還不能太早下定論,但他似乎傾向將符號當作某種記號指標(index)來運用,作為某種破案的線索;而艾可已經是世界公認的符號學大師了,他更加能夠熟練地操縱運用這些符號,加上那百科全書般的知識背景,使得艾可的作品都令人懷疑有另外的意指。這部《 羅安娜女王的神祕火焰 》也沒有讓讀者失望,讓思緒穿梭在迷霧當中。 穿梭在記憶的迷霧中, 我摸索、我追尋、我迷失了方向...... 唯有心中的那把神秘火焰, 才能引領我邁向生命最終的出口......   古書商亞姆柏發生意外後醒來,卻失去了記憶,生命中所曾經歷過的一切,都變成了一片空白。妻子建議他回到小時候成長的鄉下大宅,在那裡慢慢找回記憶。   亞姆柏的祖父也是古書商,大宅裡除了無可數計的書籍、漫畫、報章雜誌及唱片,還有亞姆柏求學時期的筆記。藉由這些文本與音樂,他逐漸在記憶的缺口裡重新拼湊出片段的人生。   有一次,亞姆柏在無意間找到了一套《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的漫畫,裡面的內容曾讓年少時的他悸動不已。而彷彿是羅安娜女王的指引,亞姆柏想起了年輕時 曾經暗戀的一個女孩──莉拉,更發現自己終其一生,其實在追尋的就是莉拉的臉!只是,對於一個已經活在時間之外的人來說,尋找莉拉的線索又在哪裡?...... ---博客來網路書店《 羅安娜女王的神祕火焰 》介紹 迷霧的運用實在相當高明,不僅可以用來指涉環境,同時還具備譬喻的作用。我想在台灣的讀者多少都有身在迷霧當中的經驗,隨著霧氣的濃霧改變,感官作用的範圍也會有所不同。霧氣不僅迷惑了視覺,同時也讓其他的感官模糊,及便近在咫尺,也會產生遠在天邊的錯覺。這不就是一種混沌的狀態嗎? 在閱讀學術論文時,經常會使用模糊、跨界、越界、穿透等字眼,刻意要抹去界限,去形容交互影響的混

「學藝術要從看美女開始!」姜一涵的「土地意象 鄉村美學」演講

林淵和洪通兩位都是台灣著名的素人藝術家,是完全沒有受過專業藝術訓練,渾然天成的藝術家。林淵原本是一位農民,晚年卻突然變身成為藝術家,創造了大量的石雕、刺繡與畫作。洪通則更加神奇,是個身兼漁夫與乩童身分的藝術家,他甚至還曾經被譽為「東方的畢卡索」。2009年10月16日舉辦的的「土地意象、鄉村美學」演講,高齡83歲的姜一涵老先生便從這兩位另類的「台灣之光」來談原生藝術。 事實上,當接到演講公告時,我曾經一度猶豫要不要去聽這場演講。講題很吸引我,「土地意象 鄉村美學--以林淵及洪通為例」,講的應該是台灣的鄉村樣貌與日常生活。「美學」這兩個字並不單指藝術上的美感,更是種日常生活的律動與展現。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可以聽到傳統鄉村社會學之外的鄉村描述。但令我擔心的是,已經八十多歲的姜一涵老先生,他的口音我能聽得懂嗎?好在去了之後,發現到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位姜老先生的中氣十足,雖有口音但不至於聽不懂,而且非常隨性。主辦單位發的講稿只是參考用的,儘管主軸是相同的,但效用不大。既然如此,底下就應該來談談這場演講聽到的東西。至於那三頁半的講稿,有興趣的話,自己寫信去臺灣鄉村社會學會要! 談到演講的收穫,硬要說的話,就是拿到了一本薄薄的《姜一涵書畫集》。在演講結束的互動時,沉不住氣的我回應了一個問題,莫名其妙地拿到這個「獎品」。我很喜歡這種類似展覽介紹的書畫集,只要價位不要太高,參觀展覽的時候往往都會隨手帶上一本,回家之後還可以細細品味。當然,除了拿得到的收穫之外,心靈上也得獲得一些東西,才不網此行。我想,最關鍵的一句話當屬「學藝術要從看美女開始!」雖然有點俏皮,但這句話果真是這場演講的核心。後面會慢慢提到,但首先還是從較為嚴肅的主題開始。 姜一涵老師對於鄉村美學那種取法自然的思考,其實和我腦袋裡面一直在轉的概念有幾分類似。他運用微分與積分的概念,指出生活就是去追求極小與極大的過程,將這極大極小的兩端合而為一後便能得到「原」,也就是平凡。如果你信基督教的話,這個「原」也就是上帝。從這樣的脈絡之下,開始了原生藝術的演講。或許我太過精簡他的說法,讓大家感受不到那個精髓,但在我的想法中,這種方式到有點像道家的說法。 這裡要特別再強調一次,我所指是「道家」!而不是道教。儘管我不反對道教,甚至還滿喜歡道教那些建醮的活動。只不過當運用道教的時候,多半流於儀式上的描述;只有在使用道家這個字眼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