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裡,沁開的不只是香氣而已,而是藉由文字轉化讓更多的讀者分享受益。 -- p. 139 對於《 武昌街一段七號 》的印象,早在我與這部小書的邂逅之前就已形成。在書本封面,林懷民說「明星是六、七○年代台灣文學的搖籃,有如巴黎河左岸的Café,這本書像鏡子,照應了歷史,文學與政治。」黃春明也說,「明星在那個年代,就像文化林木中的一棵喬木,它庇蔭過許多作家和藝文界的人士。我就棲息在明星下蛋的,如果沒有那裡的空間、桌椅和更重要的人情,可能就寫不出東西來。」可是,沒有參與那段歷史的我,對於明星的印象卻是許舜英指出的「包裝紙」。為了確定腦袋的記憶沒有問題,我又把那本書翻了出來。##ReadMore## 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的麵包全部都用白色的棉紙包起來,像是在精品店買衣服的時候包裝的棉紙一樣,當奶油沾到紙張時,在白紙上面會透出油花的印子。我很喜歡用紙張當作包裝食物的材料,就像很久以前買小吃的時候,不適用塑膠袋,適用一種黃色的紙袋,我一直很喜歡這種材料,這是一種日常生活裡最好的包裝方式。用紙張作為包裝的素材,會讓麵包還保持一種溼度。紙是很天然的材質,它就應該要和麵包放在一起,光是這一點我就太喜歡明星西點麵包了。 ---《 我不是一本型錄(全解剖別冊) 》, p. 88 當然《 武昌街一段七號 》和許舜英的切入方式全然不同,它不是本介紹產品的型錄,而是「明星咖啡廳」老闆簡錦錐的自白。然而,開頭一九三九年上海租界的時代背景,卻讓我感受到最近吹的一九四九風,不禁將這部書與龍應台的《 大江大海 》開始做比較。此時的腦袋馬上浮出一個念頭,如果沒看過龍應台的《 大江大海 》,或許會覺得這部書很感人。但顯然,這位撰文人的寫作方式和龍應台有極大的差異。那麼,這部書該怎麼看才有意思呢? 繼續往下讀,這樣的想法也逐漸地煙消雲散。龍應台的《 大江大海 》蒐羅了龐大的史料,做了無數的採訪,足跡遍佈整個東亞。相較之下,《 武昌街一段七號 》卻只能算是老闆的口述歷史,隨著時間推移,說著咖啡廳裡的人來人往。《 大江大海 》展現了大規模遷移的磅礡氣勢,「明星咖啡廳」則佇立在台北街頭,看著來來去去的人潮。日本人走了,俄國人來了,美國人來了,又走了,國民黨來了,作家來了,警備總部也來了,又走了,作家走了,股票族來了,時間過去了,咖啡廳也走了。在城隍廟對面的咖啡廳,就這麼看著一批批的人來來去去,見證著台北的歷史。...
生活若只有文字,未免太過無趣。多些色彩、多些影像,生活會更精采。This is Kuanming Style!